港媒:中国走向“大国大外交” 内容形式大创新
中新网11月8日电 香港《大公报》8日刊载《中国走向“大国大外交”》一文,文章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今天,正如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时期一样,中国的对外关系正走向一种“大国大外交”的崭新阶段。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新领导集体外事活动的大增与活跃,特别是国家习近平足迹遍及欧、非、亚的4次出访,更为一种堪称中国式的“大国大外交”的画卷书写了精彩的一页。
大范围频繁现身国际舞台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大国大外交”当然不是中国所一再申明拒绝的“超级大国”的强权式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活动,而是与今天的中国国力和所应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匹配的外交。旧中国曾因贫困落后而出现的“弱国无外交”的窘迫;新中国也有因国力不济形成的“大国小外交”的局面。
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今天,正如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时期一样,中国的对外关系也必会摆脱“大国小外交”的怪圈,而堂堂正正走向 一种“大国大外交”的崭新阶段。
中国政府在今年外交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鲜明特点,正在愈来愈清晰地勾勒出这种“大国大外交”的基本轮廓。
笔者以为,这些鲜明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中国新领导人对国家的外交活动“大盘子”即总体格局有一种非常全面的部署与关照。习近平与李克强一年之中走遍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太平洋岛国,并且出席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合峰会、G20峰会、APEC峰会。
国家领导人这种大范围地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情形对中国和世界公众来说都极为罕见。我们从中也可窥见“习李外交”布局之一斑。
外交事务内容形式大创新
另一个特点是使中国的外交更加充满活力。而活力的表现就是敢于主动出击,及时应对棘手的外交争端与事件。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访问时不回避矛盾主动阐述中国对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就是一例。今年中印边境出现了所谓的“帐篷对峙事件”后,中国总理一个月内就出现在新德里,其灵活快捷的外交姿态令人耳目一新。
充分反映中国外交主动、及时处理棘手问题的范例要算不久前召开的周边外交座谈会了。这是中国最高政治层级出席并讲话的一次会议,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这种会议无疑是对紧张的周边环境的一种正视。
当然,中国新领导人在外交事务上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不断创新,不但让国人收获欣喜,也让世界刮目相待。习近平在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土库曼等中亚国家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的主张,以及他在东南亚提到的新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都让出访国家感到了中国外交的拓展性。中国所说的建设“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绝非虚张声势,而是务实外交的真诚吐露。这是第三大特点。
第四个特点是中国新领导人对官方外交与民间外交的有机结合给予了高度重视。重视民间外交是大外交家周恩来一贯的智慧之举。这一韧性的外交策略在改变中美、中日关系上曾起到了关键作用。应该承认,在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和经贸关系的时代,以亲情友情和历史人文为纽带的中国的民间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如今习李重振此举、重修此道,决定成立由前外长李肇星任会长的公共外交协会,深意可能也就在于此吧。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今年中国领导人在外事活动中表现得更加自信、更加国际化、个性化,当然也就是更为人性化了。习近平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他这样说也这样做。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他都以极具个性化特色又充满人文精神的讲演去打动受访国的官员学者青年学子和普通民众。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曾告诉非洲的朋友,两位中国的年轻恋人怎样盟誓于乞力马扎罗山下。而让我不会忘记的则是听众含泪的眼睛和雷鸣般的掌声。
因为自信才会抛弃拘谨,因为自信才会流露真情,反之也是一样。2013年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对外交往上的所言所行所为,给国人与世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为中国迈向“大国大外交”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础。也为从事涉外领域的中国各个层级的公务人员树立了生动的榜样,提供了仿效的范本。
但是,笔者直言,仅这不到一年的外交实践要形成完整的大国大外交的思路与格局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大学习的力度,包括学习当代国际关系、学习世界近现代文明史、学习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学和当代世界经济等等。只有这样,中国才会与今天的世界有真挚的交往和真诚的沟通。(秦晓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