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司法与赌盘 从原台湾受贿高官判决谈起
中新网12月11日电 台湾《联合报》11日刊载社论《司法与赌盘:从郭瑶琪的判决谈起》,文章指,审判的最终目的仍在伸张正义,不在制造纷争。每一层级的法官,都该抱持着终审的态度追求手上的案件达到最后正义,而不是师心自用,或以为可以心存儌幸。任何审判,小则影响庶民权益,大则影响官箴及社会价值,甚至左右政局,不可不慎。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前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郭瑶琪因收取厂商放在茶叶罐中的2万美元贿款被判刑8年确定,即将入狱服刑。由于在一、二审都获判无罪,最后“最高法院”两度发回更审才以有罪收场,郭瑶琪哭泣喊冤,声称要提非常上诉争清白。
从“无罪”变“有罪”,从认定“无对价关系”变“职务收贿”,不可谓不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难怪郭瑶琪哭喊不平。但如果官员无故拿厂商钱财,却可全身而退,在一般百姓看来,岂不更忿懑难填?原因就在,类似或同一司法案件在不同法官手中屡屡作出南辕北辙的判决,司法人员对于案情的认定经常受到外界压力或个人认知的左右;就这点看,司法判决有时就像玩俄罗斯轮盘一样,被告简直是拿性命赌运气,无处喊冤的人民何其多!
郭瑶琪案件的事实,在历次审判其实无甚增减;尽管郭瑶琪坚称她未收到厂商的茶叶罐,但各审法院都认定她收钱。差别仅在,先前的法官是采认厂商赞助其子留学的人情往来,后来的法官则认定她接受厂商贿款、并在部门会报做了相关指示以为回应,因此认定具对价关系而构成收贿。
什么样的人情往来,会要以2万美元相送,又为何需要藏在茶叶罐中并借电话隐晦提及?多深厚的交情,可以换得一位部门负责人接见陈情,并指示机要探询标案且在部门会报中作出指示?若无这份礼金,郭瑶琪会不会为一个厂商做这么多事?
郭案之定谳是法院前前后后花了多年时间,历经无罪、有罪的反反复复才达到的结论;但事实没变,变的只是不同法官对事实的论断。但打官司如果有很大的成分要看运气,端看自己落在那位法官手里,如此还能称为法治吗?
类似的案例不少。以陈水扁的“机要费案”为例,一审认定陈水扁利用他人发票及伪造犒赏清册的方式报销相关费用,以贪污重判;到了二审,法官认定扁家因公支出及扁以“机要费”支出机密外事的金额增加,“贪污”便变为单纯“伪造文书”。不仅如此,高等法院更一审甚至以扁提出的21项机密外事活动支出大于“机要费”总额为由,改判扁无罪,旋又遭“最高法院”以不合常理发回。理由是,若是报销合法,扁家何需大费周章把钱运回官邸装进小保险箱,且以假发票、犒赏清册支报机要费来筹措机密外事费用?
“最高法院”点出不合常理的地方,一般民众都看得懂。光明正大的事不必遮遮掩掩、拐弯抹角地做。然而,同一件事实,有的法官判东,有的判西;审判给人的印象,俨然是在赌运气,甚至在赌法官的信仰或政治色彩。
王金平的“关说案”诉讼,是另一种赌运气的模式。王金平遭撤销党籍,却透过民事诉讼以假处分得保党籍;但2002年邱彰遭民进党开除党籍并丧失不分区“立委”资格,邱彰同样提起诉讼,法院却以事属“政党内部事务”而驳回不予受理。如果王金平遇上判邱彰案的法官,他今天又会在哪里?
郭瑶琪收贿、陈水扁贪污、王金平涉及“司法关说”,均非同小可,但遇上不同法官,一样都在不同法官的歧异见解中起伏纠缠。因此,郭瑶琪、陈水扁皆可拥抱早先的无罪判决而理直气壮;王金平可凭借假处分高高在上,却也弄得司法关说本质模糊不清、是非不明。
法官独立审判,目的在减少干预;而审级的救济,则意在避免错判,尽其可能追求真相与正义。不过,审判的最终目的仍在伸张正义,不在制造纷争。法官独立,是追求正义的手段之一,而非目的本身。每一层级的法官,都该抱持着终审的态度追求手上的案件达到最后正义,而不是师心自用,或以为可以心存儌幸。任何审判,小则影响庶民权益,大则影响官箴及社会价值,甚至左右政局,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