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安倍争的是个人颜面还是国家光荣?
中新网1月27日电 台湾《联合报》27日刊载社论《安倍争的是个人颜面或国家光荣?》一文,文章指,中日龃龉表面是领土之争,实质上是两国实力消长之争。当安倍诸多举措无助改变中日势力消长的现状,也无法有效改善两国的紧张关系时,安倍只能变本加厉地在国际场合大放厥词。安倍愈是拉高身段,愈显得装腔作势;从态势看来,这已从两国实力之争,演成他个人的面子之争了。这不仅让日本的富国强兵战略走针,也让美日同盟的互信基础出现裂痕。
文章摘编如下:
安倍最近的表现愈来愈变本加厉。他不顾邻国反对执意参拜靖国神社,还称神社内并无英雄;他称韩国抗日烈士安重根为“恐怖分子”,惹恼了韩国政府;他在达沃斯论坛上自夸安倍经济学如何了得,让国际社会不以为然;连美国驻日大使卡罗琳也对安倍表示失望,主张中日韩应和解。安倍的失控,到底是在追求个人颜面还是国家荣耀?
在崇尚名誉与爱惜面子的日本,视“竞争”为一件敏感而严重的事;一旦“竞争失败”,便等于个人“蒙羞”,这是极大的耻辱。因此,日本许多社会制度的设计都在避免竞争,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例如,日本中小学没有留级制度,不论成绩是否达到标准,所有学童一起入学、一起毕业,不让学生因失败而无法接受自己。日本企业也以“年功序列”(以年龄及年资)为拔擢人才的唯一标准,避免年轻人成为年长者的上司,不论其能力是否合乎要求,因为日本人很难承受“无能”的指责。
把日本的“竞争哲学”放在当前的中日关系上检视,可以发现,中日关系近年最大的转折点,其实不是为2012年钓鱼岛“国有化”之争,而是往前一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长达三十六年的“世界第二”地位被中国取代,除凸显两国实力的反转,也象征日本经济竞争的失利与蒙羞。
在两国历史恩怨的催化下,日本内部产生强烈的集体危机感,社会将抨击政府改革不力的炮口转而对外,要求赢回大国的光荣。也因此,日本人重新凝聚在民族主义旗帜下,并接受一个野心领导者的强力领导来对抗中国,以重新寻找国家定位。可见,中日龃龉表面是领土之争,实质上是两国实力消长之争。
安倍上台后,以号称三箭的“安倍经济学”来挽回人民对经济的信心,也意图以修改集体自卫权来强化军事力量,更拉拢东亚国家对中国进行远交近攻。但是,当这些举措无助改变中日势力消长的现状,也无法有效改善两国的紧张关系时,安倍只能变本加厉地在国际场合大放厥词,并逐渐演成失控,连美国都无法约束其言行。
事实上,安倍愈是拉高身段,愈显得装腔作势;从态势看来,这已从两国实力之争,演成他个人的面子之争了。这不仅让日本的富国强兵战略走针,也让美日同盟的互信基础出现裂痕。
安倍近期民族主义式的发言,除与中日关系的相激相荡有关,也和其国内的推波助澜难脱关系。安倍近期不顾美国反对,执意赴靖国神社参拜,并在达沃斯论坛上把中日关系比拟为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德关系”等突兀发言,都可视为安倍想要讨回名声的反击,却都难称恰当。由此可见,表面上中日间是主权之争,实际上已与安倍的面子问题密不可分。
从日本国内政治观察,有安倍的“政治导师”之称的小泉纯一郎,最近因为不满安倍的核电政策,突然转而支持前首相细川护熙出马角逐东京都知事,强力挑战自民党提出的候选人舛添要一。如果细川在2月9日的东京都知事选举获胜,自民党内反安倍的力量将迅速集结,并冲击今年将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这也让安倍备感威胁。因此,安倍只能以更激进的言行来营造对外的紧张,以凝聚民意对他的支持。亦即,这非仅是安倍的面子之争,还是一种意气之争。
在历经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及发表激烈言论后,他的民意支持度并未随着水涨船高;可见,日本民众支持的并不是自民党的右翼路线,而是对其经济政策有所期待。如果安倍不能认清这点,只为了争个人的颜面不断升高对邻国和友邦的强硬姿态,他将拉着整个日本往错误的方向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