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报:习近平谈自信改革是辩证智慧与传统文化统一
中新网2月19日电 17日,堪称中国“高层”的几乎所有官员,齐聚一堂,共补中共“深化改革”之课,预热两会主旋律。《欧洲时报》19日评论指出,中国仍然在变革中摸索制度的完善,在自信中深化改革。中国在此领域,在下一阶段的这一实践,将给当今世界各种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提供新的参照系。
文章摘编如下:
这个在中共中央党校开锣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不但七大常委悉数到齐,政治局委员、“国字号”领导、党政军高层列席,可谓囊括了所有可能对当今中国治理产生影响的“主要”人士,实属罕见。
而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不但为即将召开的“两会”定调,更堪称未来中国执政党治理国家方略的宣言书与风向标。以中国当今在世界舞台上分量之重,这一宣言对世界将产生影响自不待言,其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习近平讲话宏观、哲学层面(也就是现在中国常说的“顶层设计”)的主旨体现在下面这几句话:
“我们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习近平讲话核心,是阐述了“自信”与“改革”的关系---“不坚定制度自信”来自于自身历史纵向的进步与其它制度横向的对比;没有这一自信,改革也就失去“顶层设计”与进步的方向;而“改革开放”35年后的中共,认为当今世界任何制度都是完美的,要使其向着“完善”方向发展,必须以改革革除积弊、催生新的进步;自信与改革都不是僵化的、极端的,而是动态的、变通的。习近平这一宣示,实际上是“辩证法”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统一体。
30多年来,不但中国变化翻天覆地,世界也“沧海桑田”。但毋庸讳言,这个历史时期,中国走的是上坡路。而回望中国成功之路,尽管步步惊心,步步艰难,“自信”与“改革”的关系也曾摸爬滚打、左右纠结,每个阶段侧重不尽相同,但中国掌握住了“自信”与“改革”的动态平衡,两者的相互促进与持续性,使中国创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奇迹。
中国没有“失重”,没有失去自信而改革成前苏联,也没有因过于自信耽误了改革成了“老欧洲”。习近平讲话说明,进一步平衡这两者关系,使之更加科学化,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仍然是中国的重中之重。
而环顾当今世界,发展的困惑,何尝不是来自自信与变革的矛盾?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即使仍然深陷经济危机,依然是“制度自信”有余而“锐意改革”不足。美国作为金融危机之源头,似乎对其资本主义制度弊端仍未真正警惕,五年来触及灵魂的金融监管改革“只闻楼梯响”;欧洲的增长乏力、寅吃卯粮、失业率高、内需不足、社会动荡、贫困蔓延、社保黑洞也从未引起过对其“制度”导致的治理能力低下的思考。
其本质原因,当是政治精英缺乏“要不断革除自身体制机制弊端”的清醒认识。如果认为自己社会制度世界第一,而且普世皆准,辉煌永续,那就没有什么改革能触及灵魂,而皮皮毛毛的改革根本无法应对危机情势。欧债危机的系列问题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
而30多年前,老欧洲的“福利社会”率先问世,为世界任何“制度”所艳羡,其自信大于变革,可以理解;但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自己走了下坡路浑然不知,对当今自己制度造成的治理能力低下没有警醒,就成问题了!应该说,老欧洲的新问题,就是“制度自信惯性化”与“改革执行力低下”关系的恶果。
有专家称,习讲话是中共领导人首次完整阐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现代执政理念。如果说“道路自信”与“锐意改革”的辩证关系是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的话,“治理现代化”就是实施手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则是奋斗目标。
中国仍然在变革中摸索制度的完善,在自信中深化改革。中国在此领域,在下一阶段的这一实践,将给当今世界各种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提供新的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