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读懂政府工作报告的“克强信号”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任职以来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新一届政府履职一年来的施政纲要,部署今年工作重点。中新社发 杜洋 摄
中新网3月11日电 香港《明报》11日刊载《读懂政府工作报告的“克强信号”》一文,文章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工作报告延续了其一贯风格:务实、专业。起草者显然做了不少调研,没有回避热点问题。不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未来政策信号的落地速度与质量,还需要持续关注。
文章摘编如下:
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度做政府工作报告,各界都十分关注。但平心而论,政府工作报告并不好做。
原因在于,报告篇幅不能过长,却要涵盖几乎所有领域。写少了引猜想,写多了没空间,低调了被指目标不够,高调了又说“吹水”。
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这份报告显得很长。如何从近2万字的报告中,找准对今年政策信号的判断,相信也不容易。笔者尝试以三个细微之处入手,试做分析,以飨读者。
三个细微之处
其一,报告将今年增长目标定在“7.5%左右”。这一目标看似和去年相同,其实却藏有玄机。笔者耳闻,在决策者内部,也有不少观点认为应降到7%,以更好推动结构转型,解决环保、债务等难题。
维持7.5%的增长目标,是否意味着结构调整会减速?也并非如此。例如,报告提出了削减产能的要求,“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如此明确的要求是十分罕见的。
此后,财政部长楼继伟的表态更是透露玄机,他希望舆论关注“左右”的提法,“如果今年的经济增长不是7.5%,是7.3%、7.2%,算不算7.5%左右呢?”总之,如果简单分析7.5%,就认定今年结构调整会趋向保守,恐怕要产生误判。
其二,报告提出“建立权力清单”、“打造阳光财政”。前者是限制政府自身权力,后者是提供给公众进行监督。这两个新名词都是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得到了舆论的高度评价。
由此可见,未来5年政府改革的核心还是“简政放权”。另一个细微之处是:过去政府工作报告通常先写产业发展,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最后。在今年报告中,“转变政府职能”放在首位,可见总理的决心。
对于企业来说,也应该从中看到更多信号:政府的“钱袋子”正在收紧,简单依靠优惠政策、财政扶持的传统路子,会愈来愈走不通。在本届政府内,那些更多思考市场需求、有创新产品的企业,也许更会得到政策的回应与支持。
其三,报告首次提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新晋经济热点,这一话题迅速得到回应,说明新一届政府对互联网产业的浓厚兴趣。但是,任何一次产业变革都是优胜劣汰,互联网金融直接挑战了以传统银行为主的利益集团。
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只有一句话,“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但还是非常重要,说明中央政府始终关注这一市场的动态。结合此前央行行长“肯定不会取缔余额宝”的表态,说明中央的立场已经比较清晰:收紧政府之手,让市场自身发挥决定性作用。
老实说,这份报告延续了李克强的一贯风格:务实、专业。起草者显然做了不少调研,没有回避热点问题;如增长目标等舆论焦点,还见缝插针地进行额外解读。不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未来政策信号的落地速度与质量,还需要持续关注。(欧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