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报:反服贸学生活动勿沦为批评对象的翻版
资料图:4月3日,台湾部分“反服贸协议”的学生团体占据“立法院”。有学生和民众把铺盖也从家里带来。中新社发 陈立宇 摄
中新网4月9日电 台湾《联合报》9日社论文章称,王金平帮学生搭起了下台阶,学生为王金平铺上了红地毯,反服贸学生运动以这样的方式宣布和平收场,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但与此同时,不少人恐怕也因此感到忧心:为何许多地方看起来如此眼熟,甚至复制了现实政治?文章呼吁,希望走出议场能使他们变得更成熟,切勿复制自己声言不齿的政治伎俩,更勿变成自己批评对象的翻版。
文章摘编如下:
现在就要对反服贸学运作出总结,或嫌太早;毕竟,学生尚未真正撤离,而且学生扬言未来将走入社会“遍地开花”持续运动,后势仍有待观察。
学生们占领议场的手段是非法的,他们要求官员对话的方式缺乏尊重与对等的教养,他们要求“立委”签署同意书的动作流于霸道,他们呼唤群众前来声援的态度过嫌轻率,他们要求当局直接接受所谓民间版《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则显得自以为是,缺乏民主和体制运作的概念。这些是所有领导或参与此次学运乃至只是在台北凯道或网络上表态的年轻人,必须省思的事。
社会大众愿意聆听年轻人的声音,是因为当局有义务为下一代建构更美好的前景,也有责任修正既有政策的偏差。然而,包容或尊重示威者的发言权,并不表示承认他们的一切行径合理,更不意味学生的所有要求都应该被无条件答应;学生若有那样的执念,就未免太小看了一个政府运作的精密及复杂程度。
观察宣布退场那天的情况,议场内显然有其他成员反对撤出。一名激进者甚至激动怒骂退场的决定是“黑箱作业”,未经公开讨论;他并说,要退场,应该经过“全民讨论”才行。短短的一幕,便戳破了学运自身披挂的民主表相。
试想,反服贸学运的发动,是因反对台湾执政党服贸协议的“黑箱作业”而起;这“黑箱”二字,喊得多么义正词严。但也不过三周的时光,这张“黑箱”的标签,只因为退场之争,便由同志贴回了学运领袖身上。这种“回力棒”效应,证明批评者也须接受批评,学生不该一无感受吧!
再说,学生要不要撤退,有没有办法像那名异议者所提的那样,先经过“全民讨论”再作决定?当然不可能!群众运动的现场,全民在哪里?然而,这20多天来,学运场上充斥着这个全称式的字眼,学生在议场召开“人民会议”,陈为廷宣称:“我们才是这个岛屿的主人!”在学运场上,群众可以把“人民”喊得那么神圣,指挥者可以把自己膨胀成人民的化身,却同时又把经选举产生的当局领导人和代议士踩在脚下;这一幕是矛盾,也是反讽,更是民主的荒谬。
这次学运历经三次分裂:第一次,是鹰派与鸽派的路线之争,结果产生了攻占“行政院”的暴冲事件;第二次,是精英与“贱民”的阶级之争,因此有了“贱民解放区”的论坛设置;第三次,则是撤离议场与否的意见分歧,所以才会有“遍地开花”的妥协。这些歧见与争执未必全是坏事,至少促使学运核心成员反省组织及沟通的方式。而从外界看来,这也是反服贸学运光环殒落的必然过程,运动毕竟只是社会动员的暂时形式,而不是常态;于是,仅仅三周也够让“神圣、锐气逼人”的学运图穷匕现了。
对这次学运的组织、动员、宣传和秩序,年轻的一代充分运用了他们的优势。但对于这次学运的占领手段、霸道的论述方式、对异议者的一味否定,则让人难以苟同。尤其,学运领袖一味丑化行政部门签订服贸协议的用心,对于朝野“立委”不认真审议的作为却不以为意,而私下又和某些“黑手”进行交易,这恐怕是此次学运最大的盲点与败笔。
这三周的运动对学生是一场试炼,我们期待,走出议场能使他们变得更成熟,切勿复制自己声言不齿的政治伎俩,更勿变成自己批评对象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