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报解析:依法治国或为经济领域活力注入强心剂
视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摘要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10月29日电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28日正式对外发布,台湾《经济日报》29日社论指出,此项纲领性文件展现大陆政府坚定全面推进法治的决心,将作为今后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对大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势必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或将对企业创新活力注入强心剂。
文章摘编如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本质上是属政治、行政的范畴,重点在于司法体制改革和反腐败制度化。中共试图透过强化法治,一方面破除部门保护主义,限制公共部门尤其政法部门权力过度膨胀,另一方面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削弱地方政府对司法程序的影响力,以提升政府整体治理能力。
这些法治建设部署,尽管与经济改革和民生议题不直接相关,但由于法治规范政府行为及行政权力,有助于从制度上预防和消除公务员的道德风险,以及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进一步影响市场经济有序与有效发展,对经济改革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30多年,大陆经济快速崛起,成就傲视全球。然而,在亮丽的经济表现之外,背后也累积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譬如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风险、影子银行风险、民营经济发展受限、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大都与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贪腐行为,以及企业无法公平竞争等法治缺失有关。
由于法治薄弱,难以对不断扩张的政府权力形成有效约束,行政干预经济、设租寻租等行为非常普遍,衍生严重的经济失衡和失序问题;尤其对智财权(知识产权)在内等产权保护不力,影响公平竞争,甚至挫伤企业创新意愿。显然,法制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大陆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大陆高层高调推进法治,其实也有迫切的经济意图。
“依法治国”施政的核心,就经济上的意义而言,在于重构公权力,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倡议的,“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等,提供制度保障。美国彭博社曾指出,大陆目前高举法治、大力反腐,通过改革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将给其GDP带来0.1到0.5个百分点的成长。
强化法治市场经济,用法治界定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或将为企业营造更加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对于民间投资活动产生激励作用,尤其对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更有利;此外,产权等方面的法治建设,明确的权利界定,或将对企业创新活力注入强心剂。
其次,厉行法治,有助于排除改革重组中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以及避免地方政府滥用权力,导致资源错误配置;此外,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和经营成本,以及激励民间资本投入,或将产生具体效益。
第三,反腐制度化,将使政府权力在法治下运行,政府对经济活动不当的行政干预可望减少,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公平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为了强化市场监管,大陆政府后续施政,有关市场监管、期货、互联网领域、房产税等方面的立法有望加快;另外,预算法、消费税法、劳动合同法、证券法、土地管理法、行政许可法等现行法律的进一步修订,可望加速进行。
不过,为提升执法效率,大陆政府必须确立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同时也必须严格规范市场监管程序,以法律制约监管权力,为媒体参与市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避免政府假借“依法治国”名义,制造新的滥权。
中共强推“全面依法治国”,各界寄予厚望,但也有许多评论偏向保留。有专家认为,即使会议提出完整的规划,但它并不意味相关的配套改革可顺利进行。例如,有关司法制度去地方化改革中,如何协调法院、检察院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系,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与调适。
此外,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法治观念薄弱、法治能力不足,尤其公共权力没有受到宪法的有效约束,是今后推动法治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由此看来,“依法治国”之路还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