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境外媒体:财税改革可行性考验政府治理能力

2016年03月08日 10: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副部长刘昆就“财政工作和财税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中新社发 陈文 摄  


视频:楼继伟:积极财政政策 保证重点支出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3月8日电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较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对此,港台及外国华文媒体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非但不会增加“硬着陆”风险,更是有利“软着陆”的必要、可行、安全之举。

  《香港商报》8日评论分析,赤字率提高到3%,外界担心这或引致债务危机,可能增加经济“硬着陆”风险。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其实,报告已经明确指出,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7日,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两会”记者会上进一步解释说明,比较来说中国财政赤字及债务并不很高,地方债亦不是大问题,当中且更存在一定的债务空间,将主要用于支持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分析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非但不会增加“硬着陆”风险,更是有利“软着陆”的必要、可行、安全之举。说到底,对于中国经济前景实无什么危言耸听唱衰的理由。通过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发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前景一片光明。

  财税改革考验政府治理能力

  香港《文汇报》8日文章称,新形势下的财税改革,并不是单纯的财政领域内的改革,实际上是政府治理问题,是一个关乎全局的系统工程。如果能从系统角度搞好财税体制改革,就可为今后发展增加体制动力;如果改不好或半途停滞,今后的发展将会增加不少阻力,阻碍下一步的发展。

  学者预计,今年财税改革将集中精力攻克两方面的“硬骨头”:一是“营改增”期间过渡性财税收入划分的制度办法,二是关于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指导性意见。

  台湾《经济日报》8日报道,赤字率提高至3%,双双创下史上新高引发外界关注。对此,楼继伟强调,目前中国政府债务大约只占GDP的40%,和许多国家相比仍低,未来也还有一定的举债空间。

  台湾《旺报》8日文章则分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公开放话,要让“营改增”成为今年财税改革的第一炮,等于是在已有的财政赤字上再度缩紧腰带;楼继伟也公开表示财税改革速度的确不如预期,这也显示接下来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

  但是,大陆中央、地方财政今年都要减少税收,还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别忘了还有供给侧改革。

  新加坡《联合早报》8日文章说,中国政府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新概念。但这绝对不是简单地把西方供给学派经济学应用到中国。这个概念如果要在中国发生有效作用,就必须回答很多与中国经济有关的问题,因为西方供给学派的产生是为了回答西方的问题。从经济政策的角度看,至少需要回到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什么东西供给过度了?什么地方供给不足?什么地方提供了错误的供给?

  供给过度的就是这次改革需要对付的三个“去”,即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其中产能和库存实际上是一回事,而杠杆则是制度上的事情。产能和库存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应付的,但“去杠杆”即制度的改造和去除,则是比较长远的事,很难一蹴而就。

  库存和产能供给过度,这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通过“去”来促成产业的调整也会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