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两岸关系之门开启,总由草根到庙堂——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华文报摘
    美国侨报:两岸关系之门开启,总由草根到庙堂
2009年05月18日 09: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5月17日,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海峡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2000名嘉宾参加了大会。 中新社发 傅丹丹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5月18日电 美国《侨报》日前发表社论说,作为迄今两岸最大规模的民间交流盛会,首届海峡论坛日前在福建拉开帷幕。这次海峡论坛再次启示我们,从草根到庙堂,总是打开两岸关系之门的钥匙。

  文章摘录如下:

  作为迄今两岸最大规模的民间交流盛会,首届海峡论坛15日在福建拉开帷幕,16日晚举行盛大开幕式。

  论坛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台湾有包括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朱立伦、25个县市的县市长、20多个界别的代表在内的8000多人参加。而就在论坛召开的前一天,大陆国务院发文,力挺福建牵头建设“海西特区”,使此次论坛更引人瞩目。

  主办方将海峡论坛定位为四大平台:两岸民间交流的平台、两岸经贸合作的平台、两岸合作交流研讨的平台、两岸合作交流枢纽的平台。它强调平等参与和互动,突出民间性、广泛性、社会性。有媒体报道称,很多第一次登陆的台湾民众抵达会场后,大呼“有感觉!”

  海峡论坛的会标造型为草书的“海”字,取形自汉代画像砖“两人对坐论道”,寓意是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讲求交流沟通。其实,两岸沟通交流的真正推手,不是坐而论道的政客,而是普通百姓,是草根阶层。

  首先,民众是交流的第一推动者——海峡论坛从两岸民心出发。正如16日晚大型直播晚会的主题所说,两岸同文同种,有源远流长、血融于水的“海峡缘中华情”。即使在两岸关系最冷的时候,民间交流也跨越那湾“浅浅的海峡”,手足之情割舍不断。

  两岸近年来交流互动频繁,除了海协海基两会、国共经贸文化论坛等多个“准官方”对话互动机制,更有意义的是带动了旅游升温、佛教论坛等民间交流。但总体而言,两岸草根民众间的交流还是呈自发、零散之态,之间的误解、偏见仍存,需要“海峡论坛”这样的民间交流盛会加以推动。

  其二,民众是交流的最终得益者。从当年台湾开放老兵探亲开始,两岸交流“破冰”,最大的得益者是普通百姓。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两岸共同利益和合作需求日增,和平发展始终切合两岸同胞福祉。本届海峡论坛的8000多位台湾代表中,不少来自中南部地区。“三通”所带来的快捷便利、交流所带来的合作机遇、沟通所带来的宽松氛围,他们将能贴心感受到。

  海峡论坛的主办地福建也是这种关系的得益者。福建与台湾渊源深厚,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等“五缘”优势。福建曾是“对台独斗争的前线”,两岸关系改善后,现有充分条件,借海峡论坛和“海西特区”,打造唇齿相依的“共同生活圈”,使两地关系进入“社会化”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代,给民众带来福祉。

  其三,“草根交流”是走向两岸“庙堂交流”的最佳通道。由于多年的心结,两岸政治交流还有诸多阻力。搭建“庙堂交流”的平台,不是件容易的事,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次海峡论坛,虽然朱立伦矢言“不谈政治”,胡志强也说只意在“营销台中”,但可以预见,在未来更大格局的两岸间交流中,还是会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军事等敏感问题和一些固有分歧。

  而台湾的民进党仍死抱“政治过敏”不放,将虚拟的政治目标凌驾于民众利益和意愿之上。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强调,现任党公职人员一律不得参加海峡论坛。好在,民进党作为“在野党”的拒绝,并不能阻隔台湾主流民意,这正如胡志强所说,参加海峡论坛,平常心就好,绿营“抹红”没必要。而国台办主任王毅说,“民进党人士愿意来,我们也欢迎”,可见大陆的心胸就开阔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海峡论坛的召开之际,正是马英九在台湾执政一周年到来前几天,也是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前夕。无论是马英九提出的“地理重于历史”、“经济重于政治”,还是大陆方面在第三次陈江会中提出的“经济为先,循序全面发展;互信为重,逐步破解难题”,都凸现两岸问题从易到难,从经入政的解决思路,而这次海峡论坛又再次启示我们,从草根到庙堂,总是打开两岸关系之门的钥匙。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Baidu
map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