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奥巴马访华取得六大“成功”——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华文报摘
    美国侨报:奥巴马访华取得六大“成功”
2009年11月19日 10: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1月17日中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1月19日电 美国《侨报》当地时间18日刊文说,奥巴马首次中国之行,就广泛的问题与胡锦涛进行了深入交谈,双方达成了诸多共识和若干具体成果。既增进了个人友谊,也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还有机会表达美方的关切,取得了六大“成功”。用白宫东亚顾问贝德的话说:此行完成了预期目标。

  文章摘编如下:

  奥巴马首次中国之行,虽然只有短短66个小时,但他就广泛的问题与胡锦涛进行了深入交谈,双方达成了诸多共识和若干具体成果。既增进了个人友谊,也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还有机会表达美方的关切。用白宫东亚顾问贝德的话说:此行完成了预期目标,是成功的。

  成功之一:深化美中“积极、合作、全面”关系,提出建立伙伴关系。

  双方确认美中关系的全球意义,共同利益扩大;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对挑战的意愿。贝德说,这是建立应对全球问题伙伴关系的第一步。

  “应对全球问题伙伴关系”新概念的提出,丰富了“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定义,并且得到胡锦涛的正面回应。

  “应对全球问题伙伴关系”意味着美方希望在全球问题上,中国能够与美国携手,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其实是布什时代“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概念更加务实的确认。

  成功之二:双方为增强战略互信进行再保证,力度前所未有。

  美中联合声明以专门章节强调要加强双边战略互信,与以往笼统谈加强互信相比,此次着墨之多,行文之明确,前所未有。

  在中国关注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问题上,美方第一承诺不支持任何破坏势力的任何活动;第二有意避开“台湾关系法”,至少对中国是一种安抚。实际行动如何,双方拭目以待。

  成功之三:双方对重大问题共识增加,能源合作成果多。

  全球经济复苏,经济平衡增长,核不扩散,朝核、伊核问题,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双方的共同语言增加,尽管在具体处理手法上仍有分歧。

  白宫副国安顾问佛曼表示,在气候变化的重大课题上,双方都同意采取重大行动减排;认为哥本哈根大会必须着眼于所有讨论中的问题,包括各国减排,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等达成共识;双方都同意坚守承诺,并保持执行承诺的透明度。重要的是,美中为哥本哈根大会成功,朝同一方向努力。

  成功之四:美中高官个人友谊加强。

  胡锦涛钓鱼台夜宴奥巴马,中国举行盛大国宴欢迎美国高官,奥巴马与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会谈,不仅仅是公事公办,更是加深领导人个人友谊的绝好机会。当胡锦涛轻松地向奥巴马介绍中国拉面,向奥巴马敬上长城干红时,两人谈起国事来,或许会更加自如,更能找到共同语言。

  骆家辉、朱棣文等华裔高官随行,给美中关系增添了一点“亲情”。两国高官虽然交往时间不长,但已成为老朋友。希拉里与戴秉国、杨洁篪,骆家辉、柯克与陈德铭,在多个场合自由交谈,看上去不仅仅是客套的握手寒暄。

  成功之五:奥巴马对中国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贝德透露,首次访华的奥巴马对他在上海所见感到印象深刻,对上海学生的热情印象深刻,感受到中国官员和人民的热情。

  白宫副国安顾问罗德斯表示,上海的高楼大厦,让总统感到中国经济发展之快和惊人成就;总统因此对美中能在能源和环境方面建立伙伴关系也有更深的认识。

  仅仅感受中国奇迹是不够的,在与上海官员会谈中,中国官员提到他们面临民工进城、基础设施、教育、医保等问题,这让奥巴马很感兴趣,因为他在美国国内面临同样的艰巨问题,感同身受。

  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挑战,有助于奥巴马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更加理性务实,而不是单纯出于某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成功之六:触及敏感话题,对国内有所交代。

  贝德表示,在上海与学生对话时,奥巴马谈到了美国价值观,法治、言论自由、互联网,以前从来没有美国政治家在中国这么做过。奥巴马还不忘提宗教自由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观察家注意到,奥巴马在公开场合提人权问题时,通常是泛泛而谈,并不指名道姓,却让人一眼看出是意有所指。这种“春秋笔法”不至于让中方感到不快,又表达了美方想说的话,也让奥巴马对美国国内的压力有所交代。(余东晖)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