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5日电 台湾《联合报》25日刊出社论说,为重振当局形象,马英九团队系统同一时间更换多位发言人,实为台政坛罕见之举。马当局意识到沟通、宣传重要,是可喜之事;另一方面,如果团队官员人事不适当调整,只在末端文宣上着力,恐怕有些舍本逐末,当局形象不能光靠“化妆师”。
文章摘编如下:
为了重振当局形象,“府”、“院”、党在同一时间更换了发言人,实为台湾政坛罕见之举。马当局意识到沟通、宣传的重要,当然是可喜之事;然而,放着若干缺乏作为的“内阁”首长职务长期不调整,只在末端的文宣工作上着力,恐怕有些舍本逐末。
马英九就任以来民意支持度不断滑落,其中因素,行政团队的表现未如人意也是关键所在。去年八八水灾后“内阁”局部改组,吴敦义“内阁”的对外沟通顺畅,马英九的声望也见回升;但要说民意感到满意,似乎还言之过早。
也就是说,当局的文宣工作固然重要,但行政决策的本质思考才是关乎台湾发展的重心,若不能组建一支瞻瞩精准、干劲充沛的团队,如何带领台湾摆脱困陷了十多年的泥淖?
马当局的结构主要是以国民党智库与当年台北市府团队为班底,并延揽若干素有社会清望的专业人士所共同组成。这个团队的主要特色是,稳重有余而开创不足;历经一次改组及数度微调,这样的架构和特质基本没有改变。
去年底的一次调查,超过半数的民众说不出任何一位“阁员”的名字。试想,一个行政团队就任快两年,民众竟不知道谁在做事,这种强烈的隔阂感与疏离感才是应该担忧的事。
政务官身价的剧贬,除了个人历练不足外,主要也是台湾经历长年民粹政治操弄的结果:任何大小事件动辄皆归咎领导人或“阁揆”,逼得他们随时插手行政事务;最后,不仅将“内阁”首长变成听命行事的官员,责任政治的伦理界线也就愈发模糊了。在无厘头政治的挑战下,有尊严的人不愿“入阁”,平庸者却乐得在“不知名俱乐部”中低调当个民众不怎么了解的“部长”,台湾政治不倒退才怪?
马当局团队本身还有一个必须严肃看待的问题,那就是人才延揽视野。以党智库和前市府团队为班底的格局,已证明无法应付现实政治;但接替人员看来,从金溥聪、苏俊宾、罗智强的重返战线,乃至盛治仁接掌“文建会”,都不出当年竞选团队成员。
正因为如此,最近新面孔江启臣的出线,至少显得有些新意。更值得一提的,则是前新竹市长林政则将“入阁”出任“政务委员”。林政则在市长任内,长年名列“地方”首长民意支持度前茅,但因为背景和地缘与“中央”距离太远,始终未受到蓝军正统的重视。稍早,一度传出要安排他出掌自来水公司,显然只是酬庸性安排;几经协调,方由“经建会主委”蔡勋雄让出“兼任”的“政务委员”职缺给他。
刘、吴“内阁”的组建,其实都相当仓促,短短数日内即做成决定,因而难以求得首选人才。这样的缺憾原应靠小幅微调来汰弱补强,但当局一拖再拖,以为只要增强发言阵容,即可提升团队奔驰的马力。
这次即将上任的三名发言人,都是年方三四十岁的新生代。这样的选择若说是为了增添党政新气象,或也有其理路;但与行政团队平均六十多岁的脸孔对照,反而凸显了彼此不相称。马团队有了奋战气象,值得乐观看待;而这番斗志也应拿来好好提升一下“内阁”阵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