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6日电 《台湾光华杂志》3月号刊出文章,介绍了台湾地区监狱内,多数受刑人的狱中岁月是在制度化的“工场”作业中度过。这群受刑人其实拥有丰富的才艺及可塑性,创造了“铁窗内的经济奇迹”,不仅为公库开辟新财源,也为受刑人和社会大众搭起一道了解与接纳之桥。
文章摘编如下:
古今中外,凡与“监狱”扯上边的影视题材,千篇一律呈现着是暗无天日、血腥暴力、恃强凌弱、黑帮互斗的负面描绘;狱政管理人员也总是披上各种贪腐、冷酷或高压管教的恐怖外衣,令人观之不寒而栗。
然而,若你有机会参访台湾地区各地监狱就会发现,真实世界的铁窗内其实别有洞天,多数受刑人的狱中岁月都是在制度化的“工场”作业中度过。
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群长期被“污名化”的受刑人,其实拥有丰富的才艺及可塑性,他们所研发及生产的酱料、创意甜点、“手路菜”料理,以及高难度的工艺制品等,近年来更因为质优价廉而跃升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年产值超过新台币2亿6000万元。铁窗内的经济奇迹,不仅为公库开辟新财源,也为受刑人和社会大众搭起了一道了解与接纳之桥。
从台北出发,经中山高南下桃园南崁交流道,转进春日路、三民路,绕过巨蛋体育馆再走一小段,就可以看见鼎鼎有名的台北监狱。高耸的围墙内总计关了近3800名的受刑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属已有前科记录的再犯、累犯;毒品、妨害性自主及强盗罪,则是台北监狱受刑人误触法网的前三大类型。
从劳动中“教化人心”
无庸置疑,监狱是众多社会底层黑暗问题的缩影,然而这个长期被贴上负面标签的封闭环境,却并不像外人臆想般的冰冷肃杀,在不得不然的行为管束之外,现代监狱反而更强调“改造人性”的矫治功能,透过多面向的心理辅导、进修教育、技能训练,以及宗教观导入等渐进教化,期望一步步地引领受刑人走回正途,帮助他们学习抵御未来的犯罪诱惑,也为日后重返社会铺路。
规律的劳动生活,则是教化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无论你曾是叱咤风云的黑道大哥,或仅为吆喝生事的小混混,都必须放下过去的懒散率性,重新学习踏实苦干、守分负责的职业伦理。
以台北监狱为例,周一至周五早上8点至下午4点的“上班”时间,受刑人大多散置在分门别类的各工场“打工”。有人终日埋首于缝纫机及熨斗的蒸腾热气中,为制作各监所囚服和管理人员的制服挥汗赶件;有人则放下刀枪、拿起锅铲,在满溢着诱人香气的中西式厨房中,烹煮卤豆干、药炖排骨、日式便当等美味料理;更有人展现让人惊艳的艺术长才,巧思创作大型花灯、临摹意象繁复的中西式画作,或者传承古早技法,制作仅靠榫头接合的手工家具。
如果不是因为这群“工人”身上均着灰色囚服、如果不是各工场仍有让人倒抽一口冷气的配枪驻警、铁条栅栏与厚重门锁,有机会来到这里参访的民众,很可能误以为自己来到了寻常的工厂、职训班或艺术工坊。
自营产品大受欢迎
目前分布全台湾的49个监所的劳动工作,大致分为“视同作业”(指监狱中的杂役)、“委托加工”(接受各地中小型企业下单的折纸袋、组装衣架、发夹、茶叶罐等传统制式工作),以及开发、生产自销商品的“自营作业”等三类。
多数受刑人都会依个人专才、刑期长短、狱中表现及健康状况等遴选标准,被分配至型态各异的工场作业。这些工作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一半盈余,就依工作表现和贡献程度,按比例均分给受刑人作为“劳作金”,其它则缴回公库或充作改善监所软硬件设施的“公积金”。
监狱“工场”自1946年实施至今,从未间断。不同的是,过去受刑人的劳动所得,多半来自“委托加工”的制式赶件,但由于近年来台湾的传统产业大都外移至大陆或东南亚国家,本土需求急剧缩减,监所作业营收也大不如前。
为了突破瓶颈,前当局“法务部长”施茂林在2005年提出了“一监一特色”的构想,鼓励各监所激荡创意,发展与当地文化或传统技艺结合的自营作业,在另辟新财源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大众对监所和受刑人的正面印象。
经过4年努力,监所自营产品的发展已渐趋多元,目前包括台北监狱研发的辣味豆干、台中监狱创作的漆器、台中女监精心调制的手工巧克力、屏东监狱依循古法酿造的“鼎新酱油”,以及观光客必备伴手礼的金门监狱手工面线等,都是深受市场欢迎的热销商品。
重建自信的开始
消费者的正面评价,也很具体地反映在营收数据上。打从2005年开始,监所自营作业的收入,每年均以20~40%的巨幅成长节节上升;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2009年,成长幅度仍高达35%,光是1-11月的进帐,就逼近新台币2亿6000万元。
其中几个较热门的工场,如屏监酱油、中女监巧克力、金门监狱面线等,受刑人每人每月的劳作金都在新台币15000元以上,逢年过节的送礼热潮,“月薪”甚至超过新台币2万元。
“比外面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还好赚!”许多狱政人员私下打趣说。
再犯率偏高的遗憾
双管齐下的技能训练和自营作业,固然有着令人惊艳的绩效,不过较令人遗憾的是,为受刑人培养一技之长,并不见得能同时完成“人格再造”的政策目标。
根据当局“法务部”2009年3月的调查,2007及2008年共有80192名受刑人出监,其中曾参与技能训练或自营作业者为5411人,但这群曾被寄予厚望的受刑人,出监后的再犯率仍高达23.8%,相较于整体受刑人25.5%的再犯率,并无显著差异。
针对这项调查结果,台湾犯罪学权威、铭传大学安全管理系教授张平吾认为,社会大众对于曾经入监服刑的更生人,普遍仍存有歧视疑虑,因此他们即使已习得专才,出狱求职仍处处碰壁,在经济现实和心理受创的双重压迫下,很容易就会重操旧业。
为了提高技训的教化成效,同时也改善受刑人出狱后“有了钓竿,却找不到池塘钓鱼”的窘境,“法务部”目前已计划逐步邀请民间企业共同加入辅导受刑人重返社会的行列。例如今年一月即与台湾微软公司合作,在桃园、台中及高雄3所女子监狱开办“数字凤凰”学习计划,由第一线的产业信息人才来教授业界所需的计算机及网络技巧。(林欣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