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两个43岁的人掌握英国未来——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华文报摘
    中国时报:两个43岁的人掌握英国未来
2010年05月13日 10: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地时间5月11日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任命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伦为英国新任首相。图为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前发表就职声明。 中新社发 魏群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5月13日电 英国保守党和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台湾《中国时报》发文《两个四十三岁的人掌握帝国的未来》说,英国的未来正掌握在两个四十三岁的人手中,自民党党魁克莱格所期望“新类型的政府”以及“新政治的开端”,是否能在他们手中实现,不但英国人在看,全世界都在观察。

  文章摘编如下:

  两个第一次,让英国正面临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一位两百年来最年轻的首相,以及一个六十五年来首次出现的联合政府。

  国会大选结束五天后,布朗辞首相也辞工党党魁,国会最大党保守党党魁卡梅伦与第三大党自民党魁克莱格宣布合组联合政府,两个四十三岁的新世代政治人物化敌为友,终结工党长达十三年的统治,也化解了“僵局国会”的危机。

  工党败选后,布朗虽曾一度想与自民党共组政府,但一则党内反弹,认为工党既然输了选举,布朗就该优雅下台;再者舆论抨击,认为两个败选政党合组政府,将让政府的合法性备受质疑;更重要的是,克莱格最后选择了保守党;布朗见大势已去,才决定放弃唐宁街十号保卫战。

  十三年前,布朗与布莱尔等人打着“新工党”旗帜打败保守党,当时即曾有人以“世代革命”形容新工党在英国政治史上的地位。布莱尔超越左右的“第三条路”路线,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更成为许多国家领导人争相模仿的典范。

  布朗当时虽是工党第二号人物,但他与布莱尔始终有瑜亮情结,认为布莱尔仅有新工党之形体,而他才是新工党的魂魄。布莱尔执政十年下台后,布朗虽然终于接棒,但党内三不五时就对他发动一场“小叛变”,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让英国陷于谷底,布朗虽曾被形容为挽救全球危机最有贡献的人,但高达一千六百亿英镑的赤字,最后还是压垮了布朗政权。

  跟布莱尔一样,卡梅伦也是一个修正主义者。布莱尔在工党前面加了一个“新”字,而让工党浴火重生;卡梅伦也在他领导的保守党前面加了“现代”两个字,以有别于旧保守党。

  卡梅伦曾说“我虽是撒切尔的粉丝,但不代表我是撒切尔主义信徒”,例如老保守党反对同性恋,他却赞成;他自称“我不是一个意识型态导向”的人,甚至还曾形容自己是“布莱尔的传人”。

  布莱尔在国会最后一次首相答询时间结束前,卡梅伦带领全体保守党议员起立鼓掌向他致敬;他虽曾嘲讽布朗是“数码时代的类比型政客”,但他对执政党的政策却并非盲目反对。

  他不但对工党的政策有条件支持,去年底也曾呼吁自民党与保守党联合发动一场“国家运动”,共同改革英国现状,但当时克莱格却选择拒绝,理由是“这两个党完全不同”。

  但大选后,克莱格在工党与保守党之间却还是选择了与自民党完全不同的保守党。在政策理念上,自民党与工党比较接近,而与保守党却有本质上的差异,但克莱格认为保守党在选后已是第一大党,就该有筹组政府的权力,自民党如果选择工党合组政府将难被广大民意接受;这也是他放弃政党歧见,答应卡梅伦加入联合政府并且担任副首相的关键。

  卡梅伦与克莱格虽是同一世代的人,但在政治经历上,他们其实仍是政坛菜鸟,从政都不到十年。卡梅伦在2001年当选国会议员,2005年接任保守党党魁;克莱格2005年才当选国会议员,2007年接任自民党党魁。再加上他们虽然都是修正主义者,但保守党中间偏右,自民党中间偏左,两党在地方政府虽曾有合作经验,但在欧盟、移民与选制等重大国家政策上却有本质上的差异,联合政府初期虽可预料会有一段水乳交融的蜜月期,但日后是否可能变成同床怨偶,甚至以散伙收场,目前仍难预料。

  但英国的未来正掌握在两个四十三岁的人手中,克莱格所期望的“新类型的政府”以及“新政治的开端”,是否能在他们手中实现,不但英国人在看,全世界都在观察。(王健壮)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