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切断投机房地产 非住宅类酒店式公寓成历史 (2)
另一种看法是,酒店式公寓管理十分麻烦,这类房产品的投诉一直不断。
始建于1999年的双牛大厦,是杭州第一幢酒店式公寓。其时恰逢杭州写字楼市场不景气,住宅升温,原开发商“敏感”捕捉到这一变化,引入了“单身公寓”概念,把写字楼当成商住两用的准住宅卖,使原本按照写字楼的建设规模的28层双牛大厦,被分割成百个以内的销售单元。原本可容纳五六百人的大楼,如今的容纳人数达到千人以上,当初设计时未考虑全面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问题,成为后来令物业公司极为头疼的问题,而且大厦未建消防设施,更没有通过消防验收。2001年开始,双牛大厦的开发单位官司缠身,纠纷不断。后来主事者干脆卷钱跑了,不仅用于消防的资金没有,就连物业维修基金也没了。开发商的突然消失,导致双牛大厦的业主们无法领到三证,也就无法成立业主委员会,双牛大厦的管理一度陷入混乱。
双牛大厦只是杭州一些酒店式公寓的缩影。
黄家宇,城西文溪鼎园营销策划部总监。按照他的观点,政府出让公建项目,是为了平衡区域商业公建,而大批公建项目改建成酒店式公寓出售,有违政府初衷,弱化了公建的区域平衡功能。目前杭州市关上“商改住”酒店式公寓的大门,更多的是为了规范这类土地出让,规范产品行为。
有关“平衡”的猜测
围绕着“商改住”的禁令,坊间一直盛传“平衡土地出让市场”的说法。
资料显示,受“限购”政策的影响,2011年杭州主城区土地市场寒意逼人,成交面积下滑超过30%,近六成土地底价出让。这显然不是什么令人兴奋的消息。谁也不希望公建用地被开发商用来开发类住宅产品。
2011年土地行情趋冷的情况下地产商无疑都是精明的主儿。简单地算一笔账,就会发现商业类土地眼下易于出手的秘密。首先,公建用地的地价比住宅低许多。其次,酒店式公寓的价格无论是单价还是总价,与附近房价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写字楼项目一直是杭州地产的软肋,卖不动,资金回笼慢;而打擦边球,将公建项目部分改造成酒店式公寓出售,能够促进销售,加速资金周转。
那么能否就此断言,这份《意见》有意引导场外资金进入宅地呢?
黄家宇说,也许有这方面的考虑吧。谁都能看得出来,目前的土地市场行情趋冷,要想宅地与商业类用地同时火起来,有点难。保一块,推一块,或许是明智之举。所以不妨先推一下住宅市场,保证宅地正常出让;否则大家都买公建类地块,不利于整个土地市场。
那么,禁令之下,对公建等商业用地影响到底有多大呢?采访中,有专家认为,酒店式公寓谁都可以买,而写字楼只有需要的人才会下单。公建项目因为销售行情及销售速度慢的原因,要求开发商资金充沛,所以,对土地市场的投资方向应该会有一些无形的引导。
行文至此,记者收到即时短信:“今天,杭州主城土地市场龙年第一拍遇冷,5宗商业用地(包括加油站用地)全部以底价加价100万直接成交,获土地出让金约13.5亿元。”
资金最终会不会转向宅地,进而改变整个土地市场的出让格局,看来还得假以时日,留待后观。
谁来弥补市场空缺
如果人们撇开土地市场,就会发现另外一个更值得反思的问题:为什么酒店式公寓颇受市场欢迎?
酒店式公寓户型小,单价、总价低,自住、投资两相宜,这是它的最大的优势。它的热销,说明市场需求还是有的。这种需求不仅仅源于温、台等地的投资客,更多的还是一种过渡性的居住需求。目前市场上中小户型集中在八九十平方米,更小一点的小户型则断档了。如果真要寻找,只能到二手房市场上去寻觅老小房了。现在住宅市场高层住宅多,小户型设计难,设计成本增加,开发商不敢开发那种五六十平方米的户型。
合创地产机构许小芳认为,对于购房者而言,酒店式公寓最重要的意义是,作为年轻时代居住在杭州的一种过渡性产品。今后,随着这种过渡性产品的消失,面对杭州的高房价,很有可能引发一部分的人才流失,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专家呼吁,应该鼓励开发商开发这类市场确实需要的过渡型房产品,动用包括免税等在内的手段,刺激市场的开发热情。
根据许小芳的判断,70年产权的“酒店式公寓”将成为一个新的过渡产品,促进酒店式产品的更新换代,弥补市场空缺。部分刚性需求提前释放,将促使住宅产品进行更多的产品创新和需求细分,70平方米两房产品和80-90平方米的两房三房产品需求外延增大。
关上“商改住”大门后,对已经立项推广和销售的非住宅产品酒店式公寓来说,因其稀缺反而可能出现销售上的新契机;对于尚未立项的新项目而言,酒店式公寓的产品设计成为一条死路,因此,会直接考虑办公性质,但由于部分项目拿地时考虑以酒店式公寓销售,故在地价的承受度上表现更高,在相对的高成本和写字楼产品不景气的情况下,未来项目的销售或将遭遇一定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