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中国非法劳工超八万 “脱团”损害国家形象——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华人新闻

在韩中国非法劳工超八万 “脱团”损害国家形象

2010年10月21日 09: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0月21日电 综合媒体报道,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游客出境游人数也日益增多,日韩等国争相采取降低签证门槛等,良莠不齐的各色人等也纷纷前往海外观光,其中不乏为了牟取工作非法滞留者。据韩国媒体消息,截至2010年6月底,在韩国非法滞留中国人为8.0474万人,占非法滞留者总数的46.2%。而近日中国游客在韩“脱团”事件,更是令世界各国加紧了对中国游客的防范,也很大程度上损坏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44名中国游客擅自脱离旅行团

  据韩国媒体报道,17日,乘坐豪华邮轮赴韩国济州的44名中国游客擅自脱离旅行团。目前,这44名中国游客中,已有12人被韩国警方找到。其中11人已于20日返回国内,并接受警方调查。

  另据媒体最新消息,擅自脱团的44名中国游客中,又有一人在韩国光州被警方找到。警方透露,擅自离团的中国游客是为了打工而坐船来到韩国。韩国济州地方警察厅国际犯罪调查队20日表示,当天找到了在济州擅自离团的中国游客杨某(43岁)和帮其离开济州的另外两名中国人。

  韩国警方表示,杨某17日乘坐意大利游轮“歌诗达经典”号来到济州岛,他在到达目的地后擅自脱团,于当地时间19日下午5时乘坐客轮离开了济州。韩国警方得到杨某离开济州的消息后,于19日晚在光州市控制了杨某和帮助他的两名中国人。这三人现已被送回济州,并接受调查。目前,44名擅自离团的中国游客中32人仍下落不明。

  中国游客在济州脱团非首次 偷渡者想获取国籍

  据新京报报道,济州岛警察局外事警察徐承娟19日表示,中国游客滞留消失在济州岛,这并非首次。就在10月10日,还发生过两名中国人在济州岛脱团失踪之事。警方怀疑,此次大规模的人员失踪事件,可能与上一起失踪事件有联系。

  徐承娟说,由于济州岛免签证,许多人利用这种制度便利非法入境。坐飞机入境手续复杂,被遣返的几率较高,所以游客选择新的方式——乘船。目前,上级部门正在考虑对策,应对这种新的偷渡手段。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韩国问题专家于迎丽表示,许多中国人赴韩非法务工,也存在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侥幸心理。她表示,通过正常劳务合同出去务工,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和管理,也难以获得居留资格。而“打黑工”,则可能通过居留年限来获取居留资格乃至国籍。

  徐承娟证实,通过正常途径赴韩务工,对务工人员素质、语言和劳动技能等要求较高,而非法务工大多不需要会韩语,又无专业性,这也是选择偷渡赴韩打工的原因。

  韩媒称中国滞留非法劳工超8万

  来自韩国的资料显示,在韩非法务工的外国人中,中国人人数最多。据韩联社报道,根据韩国出入境管理局发布的数字,截至2010年6月底,在韩国非法滞留人员为17.4万人。从国籍来看,中国人为8.0474万人,占非法滞留者总数的46.2%,之后是越南、泰国、蒙古和菲律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警方人员介绍说,已经在韩国工作的非法务工人员,一旦被警方查到,可能处以最高3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7.7万元)的罚款,并被遣返,雇佣非法入境劳工的雇主也将被处以更高数额罚款。

  该警察表示,韩国政府每年会设定一个期限,让在韩非法务工人员自己申报。申报者可能免责,并获得短期居留权。警方主要担心,非法务工人员没有适当身份,如果遇到危险或犯罪时,无法获得相应援助。

  “脱团”事件损害中国国家形象

  “脱团”事件令世界各国加紧了对中国游客的防范,也极大程度上损坏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日本新华侨报》21日对此刊文指出,到一个国家旅游,就该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否则就会招致厌恶,不利于建立起中国健康文明的形象。

  文章说,有旅行社担心,此举可能会影响韩国对华的旅游签证政策,更有海外华人网友表示,此举让华人的形象在海外蒙羞。与韩国媒体的迂回式批评相比,中国民众对同胞韩国“脱团”事件的看法表达得更为直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态跃然网上。一名华人网友表示,“你们是想多玩几天还是不喜欢自己的国家,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国家,那你到了别人的国家会有更多的人不尊重你们,请自重!”

  文章最后表示,良好的形象能为一个国家制造良好的软环境,提高该国在国际交往中的信誉和别国民众对该国产品的信任度,同时也就降低了该国与别国的交往成本,给该国带来经济收益。因此,中国人在韩国“脱团”件事就有了深层次的含量。如何树立正面的中国形象,不仅需要国家做出努力,同时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完)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