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国,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日中国人已近百万。他们到日本,去留学,去结婚,去挣钱,去创业……怀着五彩缤纷的理想和梦幻,从湛蓝的天上,从碧蓝的海上,踏上了这块扶桑之地。他们在域外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备受网民们关注,本网联合日本华文媒体《日本新华侨报》陆续刊发在日华侨华人的生活点滴。
中新网11月5日电 题:内蒙古新娘在日本拒做家庭主妇的遭遇
◆日本特约记者 蒋丰 ◆编辑 王海波
我细细地看着手中这张彩色照片:坐在沙发椅上的胖女娃娃,眨着大大的眼睛,笑起来脸上泛起的两个深深的酒窝,煞是可爱。她刚刚来到人世间8个月,还全然不知人世间的风雨冷暖。
眼下,她的妈妈,一个来自中国内蒙古的眉宇间流露出清秀的女性,正坐在我的面前,泪眼涟涟,哀声凄凄,倾诉着和孩子分离后的种种精神痛苦。
妈妈。女儿。肉连着肉,心连着心。那么,这对母女为什么会在东瀛分离呢?
看着她“未语泪先流”的样子,我劝慰着她:“有事情慢慢讲,能够帮忙的,我会尽量帮忙”,同时,我心里也想尽快阐释解明这个大大的问号——
她曾从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到日本的新潟县进修。时间在一年半左右。她说自己在内蒙古上了大学,学的是财务会计专业,是因为父亲的关系,才到日本研修的。
研修结束后,她回国了,又是通过父亲的关系,她“考”上一家电台的播音员。这种播音员工作带来的那种职业或者说“无冕之王”的“优越感”,在我采访的时候依然可以丝丝地感觉到。但是,稍许有些遗憾,这种“优越感”也没有能够把她留在播音员的岗位上。因为在研修生活期间,她除了获得技术学习的“正成果”之外,还有一个“副成果”,那就是与一位日本男人产生了“好感”。而情感世界的“好感”往前走一步,常常就是婚姻。2008年6月5日,她走出国门,和这个日本男人结婚了。
一般的中国女性和日本男人结婚,就意味着要成为日本一个家庭的“家庭主妇”。
在日本,女中学生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未来理想”话题的时候,可以堂堂正正地大声说:“我毕业后想当一名家庭主妇,想当一个好妈妈。”日本的女性结婚后,可以在职场立即申请辞职,理由是“我要回家去做家庭主妇”了。她们还可以在履历书“职业”一栏内堂堂正正地填写上“家庭主妇”4个字。街头巷尾,时常可以看见穿着白色围裙衣的家庭主妇堂堂正正行走的身姿。这些,在中国社会都是难以想像的。
是的,在中国社会,叫“家庭主妇”太沉重。这个词汇在中国被简称兼蔑称地叫做“家妇”。上海里弄的大妈,北京街道的“小脚侦缉队”,她们的所作所为,使“家庭主妇”的名声一落千丈,难以翻身。即便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恋人可做,妻子可做,母亲可做,甚至“小三”——情人都可以做,唯有那“家庭主妇”,还是不可做或者说是不愿做的。即使做了,也要尽量地掩饰,或者用另外一种“贵妇”的形式扭曲地表现出来。这或许因为“家庭主妇”,在当代中国意味着远离社会,意味着自己无能,意味着献身一人或者一个家庭,意味着平凡劳作……
她的爸爸、妈妈在MSN和QQ上也经常这样教育她,让她看看国内的姐姐如何努力,看看国内的嫂子如何有成绩,看看她往日的同学如何大显身手,然后就劝她要争气,不能在日本无所作为,不能每天在家里守着丈夫转,不能心甘情愿地做一个“家庭主妇”。这种来自故国不了解日本国情而又充满着亲情之“爱”的教诲,不知使多少中日国际婚姻的家庭夫妻关系渐行渐远。
女儿出生了,还不满周岁,她闹着要出去学开车。她的日本丈夫,自称是介于传统日本人和现代日本人中间的一个日本人,支持她去学开车,而且自己开车去送她、接她。
孩子呢,由孩子的日本祖母来照管。日本祖母和祖父特意从老家新潟搬来,与儿子、儿媳同住一栋两层小楼,但不走一个门。这应该也是日本社会的一个特色——两代人同居一处,各走各的门。
她的日本丈夫跟她讲过,自己年幼时家庭贫穷,经济拮据,弟弟生病以后,因为家中无钱请医生而死去了。现在,他是家中的独生子,希望让父母的晚年生活过得好一些。于是,他每个月给父母20万日元。
应该说,对她,日本丈夫也是不薄的,每个月给她50万日元的生活费,我怀疑这是在日本的国际婚姻家庭中的最高生活水准。写到这里,自然要说明,他的日本丈夫是一家大企业的高管,个人收入相当可观。每到星期六,日本丈夫要带她到外面吃饭;知道她不喜欢洗碗,日本丈夫就买回来一个洗碗机,有时干脆自己动手洗;知道她嫌照顾小孩麻烦,遇到孩子哭了,有时她会跟着一起哭,日本丈夫就天天晚上按时回来给女儿洗澡。
新年到了,她想和日本丈夫尽情地玩一玩,希望孩子的日本祖母继续照料孩子。可是,老太太说:“过年了,我们也应该休息几天了,你自己带带孩子吧。”
这样,她带着孩子跟着日本丈夫在外面饮食、购物、游玩。孩子感冒了,做妈妈的她也着急起来,整日在日本丈夫耳边吹枕边风:“都怨你妈妈,有时间不为我们看看孩子。现在孩子感冒了,都是你妈妈造成的……”
这个日本丈夫是个孝子,听到这番话不免要反驳两句。她不愿意听这种话,口头禅顺嘴而出:“不行,我们就分居,我们就离婚!”
这种话,日本丈夫听了不是一次两次了,还曾经开玩笑般地撕过她的嘴。每听一次,这个日本丈夫就感到心头被针刺了一样。他常常闷闷地想,是不是自己不了解中国文化呢?是不是中国家庭文化中有把“离婚”挂在嘴头天天说的习俗呢?
维持婚姻的诀窍之一就是忍耐。日本丈夫又忍下来了。可是,第二天妻子仍在喋喋不休向他进攻,说:“你不去办离婚手续,你就不算是一个男人!”
血往上涌。一个男人被女人认为“不是男人”的时候,他的血是会往上涌的。他毅然从市役所(市政府)领取了“离婚届”(“离婚手续书”),自己首先填写。他怕妻子不了解这个举动真正发生后的真实意义,就又把妻子带到市役所,让那里“外国人相谈中心”中国籍职员逐条进行解释。他的中国妻子没有动摇,爽快地提笔签字,协议离婚成立了。
正如他所预料,他的中国妻子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真实的意义。回到家,孩子祖母的脸型变了,毫不客气地说:“你没有收入,可以从这个家滚蛋了。你没有收入,孩子由我们来负担。”她的日本丈夫也跟变了一个人一样,恶狠狠地对她说:“你是为签证和我结婚的。现在,距离你签证到期还有几个月,你自己去想办法吧。以后,你一个月只可以来看两次孩子。”
她傻眼了,但她的性格、脾气使她没有办法接受眼前的一切。她真的放下孩子走了。
从一个家庭出走,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这种出走,带来的是什么呢?
夜晚,她手捧着小女儿的照片,失声痛哭;白天,她在街头看见人家抱着孩子,自己就掉眼泪;坐在电视机前,她看见播放的尿布广告,也情不自禁地泪水奔涌。这时,她懂了,什么叫骨肉亲情;这时,她懂了,家庭生活不是儿戏。
她要看小女儿,要看自己的女儿。可是,孩子的日本祖母担心她把孩子抢走,孩子的日本父亲担心她把孩子抱走,他们想出来一个招数,让她在小汽车中和自己的女儿见了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小汽车的四个车门都被锁住;这一个小时,孩子的祖父、祖母、父亲环绕在小汽车的周围紧密地监视;这一个小时,他觉得瞬间就过去了,小女儿又不在她的身边了。
那以后,她又想看小女儿,可是把孩子祖母家的铁门都快砸破了,门就是不开。
她到丈夫的事务所去取自己的行李。走到车站,她发现日本丈夫悄悄尾随在后面。她转身扑了上去,只见日本丈夫泪痕满面。她也哭了,终于软下来了,抽噎着说:“我们和好吧。”谁料,她的日本丈夫艰难地摇摇头,伤心地说:“我们就像一个破碎的杯子,既然已经破碎了,就不可能再复原了。”
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找到《日本新华侨报》编辑部,希望能够帮她一把。她后悔了,后悔自己的任性;她反省了,反省自己的不懂事理。
战争的幽魂,历史的创伤,在今天日本国际婚姻的家庭中若隐若现,至今还在咀嚼着两个民族的心灵。
家庭问题还是不要政治化、历史化为好。我去找她的日本丈夫,转达了她的悔意,他听了以后,眼圈红红的,说:“我们和好的可能性虽然不是零,但和好太难了。她不希望做一个家庭主妇,她常常说,‘我在中国是一个播音员,不是一个普通的女性,所以我在日本也应该享受不是一个普通的女性的幸福。’她不愿意做一个家庭主妇,她对家里的收入安排非常不满意,她常常说,‘50万日元的生活费不够,我想每个月要70万日元。你不要每个月给你爸爸妈妈20万日元,他们有年金保险费,足够了。那个钱,给我!’”
真的没有和好的可能性了吗?为了孩子呢?听到这句问话,这个日本男人眼泪“唰”地下来了,哽噎着说:“我把她的东西都处理了,只留下了她的化妆袋。将来,女儿长大以后,肯定要问妈妈的事情,我就告诉她:在你小的时候,妈妈生病了,回中国了,最后在中国病死了。”
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是感情。世界上最简单的东西也是感情。透过这首家庭主妇咏叹调,我再次体会到:在日本,“家庭主妇”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在中国,“家庭主妇”还是一种身份的表现。
还好,不久前她给我打电话,说:“谢谢你和我丈夫的谈话,我们和好了。”
那好,但愿中日两国民族之间那堵“家庭主妇”的文化差异之墙,早日坍塌!(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海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