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畅游台湾日月潭及太鲁阁

2010年12月28日 14:48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到台湾旅游,给我印象最深的自然景观,是静如处子的日月潭和粗犷野性的太鲁阁。从小在大陆“日月潭、阿里山”耳听为虚,直到后来踏上宝岛,才眼见为实。

  我们是暮投水沙莲旅馆的,次日绝早起来迫不及待地冲到水浒、在栈桥上环视赏阅,“太虚幻境”日月潭展现在眼前!此潭乃高山大湖,一泓碧水,万绿拱绕。脚前扁舟横泊,倒影如镜;远处一抹薄雾浮托着对岸的起伏翠峦,静与幽完美协和,秀与丽无懈融合,活脱脱一帧淡雅的丹青。我深吸着湿新的空气,周遭寂静空旷,只有莺歌虫鸣、鹈鹕偶尔振翮扑腾水声,仿佛仙境。

  早餐后驱车环湖巡游,路旁绿树成荫,高低回转,从窗里每个角度和每处拐弯望出去,皆是一幅精美无比的山水画。我们先在潭北半山腰的文武庙下车,一组橙顶朱柱的琉璃瓦建筑群矗立在碧水青山间,殿前双狮弄珠的大石雕甚显雄伟,内里供奉着文昌、孔子和关公、岳飞等“文韬武略”祖师像,我不多耽搁于此,而是步上大院后的高坡远眺,在此可以一览大部湖光山色,心旷神怡。

  这日月潭由阿里山和玉山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面积比杭州西湖还大,水深平均30米,故色墨绿。它原本为两个湖,因在下游筑坝修水电站使水位升高而溶为一体。潭心有个小岛,似水上浮珠,谓珠子岛,抗日胜利后改名光华岛。以它为界,湖北部状若太阳,叫日潭;南部似半月,叫月潭,合称日月潭,台湾八景之一的“双潭秋月”即由此而来。

  环潭公路一圈约35公里,我们看过了原住民邵族的民俗表演后,又在玄奘寺停留。这个庙外墙也是簇新色彩,因而古味缺缺。我依旧是登高望远,重在览湖,又见另番景象,荡气回肠,直想把它深印在脑海里。人心境不同,感应亦殊,这些年我走四方到过不少名湖,像太湖,烟波浩淼,平坦无奇;苏黎世湖,临水满满的别墅给它镶了世俗的边;落矶山冰川湖,水浒树稀,多是赤岩裸壁;北美五大湖,沿岸荡然。惟这日月潭,湖泊不肥不瘦,水质澄澈;环山不高不低,植被宛若一袭青绿袈裟;民居建筑算少,所以不失原始质朴。但最大的感受超出良景自身:无须台湾“解放”,我已莅临福地,遂慨喟不已。

  离开靓湖,我们转进中央山脉,穿越“台湾屋脊”,一睹台湾八景之二的“鲁阁幽峡”风采。来自山东的俺,猜想大概这儿有似齐鲁胜境蓬莱阁的典故而名,及至其境方悟,人家名字源于当地土著“太鲁阁”(Truku)族的音译,差点闹笑话。

  太鲁阁是全台最早的国家公园,以危崖深壑而著称,确实有看不尽的峻峤、高峡、瀑布。我们在几个著名的驻步赏景点下车,观看代表性的险俊奇特地质风貌。也倒真有如我猜想的阁楼建筑:长春祠的飞檐金璧、亭榭楼台,紧贴在青山碧崖上,一股白练自其间拱桥洞中穿出,悬挂前川,使人文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流芳桥头纵目,嵯峨的山峰,块块大岩危若累卵,又有流云轻雾抚过;幽深的壑谷,圆石垒垒,瀑水滔滔,真正“高山青,涧水蓝”。燕子口是一片如刀削斧劈的陡壁,其上多有小石洞儿,燕在内筑窝建巢,繁衍生息。早些年可见大群的燕子在这里飞掠、觅食,啾啾的鸣叫与峡沟的汩汩水声交响,回荡在峡谷峰间。惜今日人类开发的侵入,车行人涌,嘈杂污染,使得燕影逐渐稀疏,现在偶尔可瞥寥寥数只在徘徊流连,却不再有“百燕鸣谷”的盛况了,不免教人遗憾。

  令我惊叹的还有那盘山公路,开凿于峭壁之中,有的地段是拦腰硬抠进去的,有的则立石柱支撑其顶以防坍塌或坠石。九曲洞一带隧道最为密集成段,路也如河曲肠回,端的险扼,故以“九曲”与“涵洞”来蔽之。今天,最先的那条栈道因后来修得新的双向内隧道而改为观景步道及停车场了,正好可供游人歇脚、览胜。

  这条贯穿宝岛东西的中横公路始建于1955年,筑路大军以退役的大陆籍老兵为主,也算是当时荣军的一种转业安置方式。由于地形复杂、所经之处人迹罕至,加上工具落后,施工十分艰难,死了不少人。最终将隔着崇山野岭之岛两缘抄近道衔接起来,这也是人力战胜大自然的一件奇迹。

  回忆我30多年前去崂山下清宫,坐卡车曾尝过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深海的蜿蜒陡路,心提到喉咙口;20多年前上庐山,乘大巴“跃上葱茏四百旋”,经历了险峻崎岖的土山路,吓得半死。算上后来车过班芙到卑诗省的落矶山危路,尚没觉得这么险恶。此番在太鲁阁,又体验了意想不到的“蜀道难”,实在是“无独有三”,行车过程中偶有小石子落得车顶篷啪啪响,叫人胆颤。

  不过我在享受前人开拓的路探幽访古时,辄不忘缅怀他们“愚公移山”式的贡献和牺牲。这又叫眼前的天然丽质更增添了一点历史凝重的色彩。(摘自加拿大《星星生活》,作者:星学)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媛媛】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