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0日电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2011新年伊始,《英中时报》编辑部就接到留学生Tony的举报信,称他遇到了电话诈骗。从08年开始,此类案件在英国华人社区便层出不穷,时隔几年如今仍大行其道,作案手段几经曝光却仍屡屡得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电话诈骗”手法单一,设计精心
身在苏格兰的留学生Tony叙述:12月10日,接到自称是香港元山科技的电话,告诉我中了2等奖,是由港澳博彩提供的十万英镑“青年创业基金”。将由国际律师公证把钱打给我,在告知了姓名和护照号后我忽然觉得有问题,开始意识到这应该是一起诈骗。
如Tony遇到的电话诈骗案例《英中时报》已经接到很多起,在整个行骗过程中,骗子会多次“诚意”邀请受害人直接到香港,这实际上只是用以降低受害人的心理防线;另外骗子也会以中大奖让别人知晓不好为理由不厌其烦地“好心”提醒受害人千万不要告诉亲朋,这正是怕其骗局被受害者的亲友识破而已。
早在2008年,这种电话诈骗的手段已经遍布欧洲华人圈。这些针对海外华人的电话诈骗基本上是同一套路。首先,大都自称电话打自某家香港公司(具体的公司名字有变化);第二,都事先清楚接电话者的华人身份,大多数会使用中文与接电话者沟通;第三,都宣称接电话者在该公司的“抽奖”或“摇奖”活动上中了奖(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接电话者缺席该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的),并诱之以高额的奖金;第四,都宣称奖金放在香港的某个机构中,并已将领奖事宜委托给英国的某家律师事务所,并要求接电话者在领奖前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或保险金。这显然是有计划,有规模的大型诈骗集团所为。
电话诈骗何以蒙上“华人”的眼
为什么这样的行骗手段能那么轻易取得许多华人信任呢?这也是由于行骗者用心良苦所营造出来的“完美细节”。
首先,选择远距离的目标知道无法到达现场。在《英中时报》的报案读者中不难发现,很多受害人都身在苏格兰或者离伦敦较远地区,而收到的活动邀请都是来自伦敦,这就制造出不能到现场的条件,为自己的骗局设立了一个合理的开局。而他们是如何获取受害人的联络方式的呢? Tony告诉我们,自己只在留学生论坛上曾经发贴留下过电话号码,为的是卖掉自己的一些小家电和不用的书籍。这就是他们获取受害人联系方式的一个渠道。通过留学生论坛或其它报纸公告栏的信息直接获取受害人的联络方式。
其次,有真诚的声音和无懈可击的对答如流。举报者wang和Tony都向记者提到,骗子有条不紊地按照步骤行骗,几个电话分别是由不同的人打的,但声音都非常的真实和真诚,“态度很好,感觉人很善良”。
第三是有国际律师和注册公司虚像,给人真实感。Tony对记者说:“我在开始怀疑后就询问他们的公司信息,她很详细地告诉我元山科技公司是个注册公司,并告诉我香港政府的注册公司查询系统,实际上一方面这个网页可能根本就是假的,或者骗子出极少钱注册一个空头公司。”而所谓的国际律师,当然也是伪装的。
钻英中两国法律空子 利用华人淡薄法律意识
诈骗分子将魔爪伸向英国华人其实是利用了英中法律的空子。《英中时报》就此走访了律师和咨询顾问,曾在公民咨询局担任顾问的Chris Li向记者介绍,包括西班牙在英国的诈骗活动,前几年盛行的所谓“锅炉”诈骗和“乐透诈骗”都和此类电话诈骗同属于跨国诈骗范畴,而最后都是多国警方联合行动来得到结果的。如果诈骗公司的总部在香港,那么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并没有权利调查拘捕,如果在英国他们才有可能被起诉获得拘捕。
而英国华人律师刘志伟告诉记者,此类电话诈骗的得手很多都由于受害人法律意识的淡薄和“贪婪”心理。很多人愿意相信自己中奖不想放弃“天上掉馅饼”的机会。有些受害人在进行银行转账的时候,曾被告之这样大额的银行转账很有可能是诈骗活动,可受害人仍坚持要转,因为他们宁愿相信这样的“中大奖”将改变他们的一生。而法律意识的淡薄在于,受害者不知道如何辨别“注册公司”和“国际律师”的真伪,但又碍于种种原因缺乏揭发举报的热诚。
报案固然是减少电话诈骗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提高法律意识,让犯罪分子无空子可钻才能杜绝电话诈骗的发生。《英中时报》在此提醒广大华人,要特别警惕没有来电显示的电话号码,任何时候不要在电话中透露自己的身份、银行账户和细节给个人。也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奇迹”和“天上掉馅饼”。(林入)
参与互动(0) | 【编辑:史词】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