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新加坡华裔新移民融入会馆 积极为老移民写传记

2011年02月17日 15: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彭博眼里,“强叔”彭成强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2月1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文讲述了一名华裔新移民积极融入新加坡当地会馆,并为老移民写传记的故事。文章如下:

  彭博,1990年毕业自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修对外汉语教学;1998年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深造,2000年获硕士学位,之后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曾在本地政府中学教书。彭博一向喜欢写作,大学期间曾创作现代话剧《寻魂》,自编自导在学校艺术节上公演,引起瞩目。来狮城后,1999年她参与新加坡作家协会与国大艺术中心联办的“人与自然:环境文学国际研讨会”,担任司仪并撰写会议纪实《做回树木》,在《香港文学》发表。

  废弃已完成的15万字长篇小说

  担任中学教职后,由于工作繁重,令她难以找到大块时间来创作。她曾挤出时间完成一部15万字的长篇小说,但写完后自己并不满意,认为作品“很混乱”,非但没有寻求发表,反而将整部作品废弃。之后,创作的欲望便在她身上慢慢消失。

  一晃几年过去了。彭博辞去中学教职,专注于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大语言中心、中华总商会等兼职授课。

  “有一次上完课到食阁用餐,一名陌生女孩走过来说要为我拍照。”彭博回忆道:“她告诉我,她是一名摄影师,刚刚失恋。她不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她要把这件事当成自己成长的过程,所以选择走出来,想为那些一个人用餐的人拍一组照片,题为‘Table for One’(一个人的餐桌) 。”

  女孩的一番话,不经意间拨动了彭博的心弦。一种莫名的感动,唤醒了冰封在她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女孩可以用创作来对抗生活中的挫折,而我为什么要放弃呢?女孩手中有相机,我手中不也有一支笔吗?”

  第一次走进彭氏总会 感到血脉相连

  无巧不成书。就在彭博重新萌生写作念头后,她接连碰到几个重要人物。2009年底,国大中文系举办国际研讨会,她以校友身份参与,晚宴上巧遇来自中国广西师范大学的彭会资教授,他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彭祖文化学术委员会主任。

  与彭教授相谈甚欢,也受益匪浅。“感动之余,我问教授有什么可以帮忙?他说,这次来新加坡除了开会,也想拜访一下新加坡彭氏总会,问我可否帮忙联系。”彭博于是打通彭氏总会会长彭嘉坤的电话。恰巧彭会长要出国,于是安排前会长彭镇祥与她联系。彭博也因此陪彭教授,一起走进了彭氏总会。

  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温馨感

  踏进会所三楼,见过几位资深宗长后,宾主一同给彭祖敬香行礼。这对彭博来说,还是平生第一次。她在《岁月山河》的序文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温馨感,在血脉里涌动,仿佛小溪汇入大海、倦鸟飞入山林。”

  受访时,彭博仍不忘强调当时内心的想法:“敬拜彭祖的仪式让我突然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每个家都是一个枝条,在以家为归依的向上伸展中,叶子与叶子,枝条与枝条,在微观上看是独立的个体,宏观上却是一个整体,它们的记忆体中储存着相似的信息,脉管里流动着同样的养分,所以叶子们始终不能忘怀对于根的思念与寻觅。”

  彭博在会所也看到彭祖延年公的家训:“诰尔子孙……宗谊为重、财器为轻、危急相济、善恶相正、为父者当慈、为子者当孝……”细细读来,这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集儒释道思想之大成吗?

  自告奋勇为老移民立传

  从会馆出来,彭镇祥等宗长宴请彭教授。期间彭教授提到,国内正热播有文化寻根意味的电视剧,如《走西口》、《闯关东》等,好评如潮,有人曾向他建议写一部《下南洋》。

  彭镇祥一听,兴致勃勃地说:“我有一个典型人物,2岁来南洋,今年80多岁,记忆力惊人,口才一流。他的一生可说是一部早期移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我早想托人把他的故事写下来,为后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只是由谁来执笔,当时尚无合适人选。而已被点燃创作热情的彭博,此时觉得所有机缘都凑到一起了,冥冥中仿佛有人安排——这正是她想写的故事。于是,她当即自告奋勇,大家一听,均拍手称好。

  很快,在彭镇祥的安排下,彭博见了彭嘉坤会长和即将要写的主人公——彭成强,大家都叫他强叔。

  恶补新马历史 以求写好传奇主人公

  在彭博眼里,强叔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

  彭成强2岁跟父母到泰南,父亲在锡矿场做工,全家人其实都是“猪仔”(当时对契约劳工的俗称)。他4岁时,母亲离家出走,6岁时,父亲不堪锡矿场的非人待遇而一病不起。从那时起,他就饱尝生活的辛酸,开始与姐姐一起照顾病重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9岁时,父亲病逝。

  他们三个孤儿暂由宗亲领养,直到叔父辗转找来,把他们接到马来西亚。之后,他种过菜,养过猪,采过水果,割过橡胶,卖过豆腐、驾过罗厘,从孤身一人到开枝散叶,造就了一个百多人的大家族。1960年代,他到新加坡从事沙石买卖和运输,缔造了一家庞大的建筑公司。

  得到多位宗长的帮助和把关

  作为新移民,要写好这样一个人物并不容易。难点之一是时间跨度太大,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到现在。彭博认为,要写好主人公,要反映出他机敏与坚韧的性格,就必须把人物放到历史场景中去。所以,她在书中写了四个“楔子”,有20多个小标题,用来交代历史背景,如契约劳工、日军南侵、马共抗日及抗英、紧急法令等等。

  彭博坦承,自己对新马历史了解不多。为了写书,她临时补课,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可一下子读太多东西,又面对如何去伪存真的难题。虽然费了不少心血去查证,也得到多位宗长的帮助和把关,但由于创作周期短,难免出错。在新书发发布会上,两名本地作家就向她指出个别错误,令彭博获益良多,也让她对自己这么多年来没有深入了解新马历史,感到惭愧。

  多次往返马来西亚

  彭博面对的另一难题,是地域跨度大,这包括强叔最早落脚的泰南,遍布足迹的马来西亚,以及他在中国的家乡。“尤其是马来西亚,地名多是从马来文译过来的,也有的是方言译音,而不同时代的名称也有差异,这令我非常头痛。”

  为了写好此书,彭博一年内多次往返马来西亚,跑了很多以前从未去过的地方,也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就在新书完稿前,彭博收到那名摄影师的邀请,她将举办名为“Table for everyone!”个人影展,展出一年多前从她失恋开始,拍摄的那组照片。

  彭博说,她要感谢这个新加坡女孩,也要感谢所有帮她完成此书的宗长,更要感谢她的新加坡干妈——张素贞和她先生郑汉川博士,在写作期间,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加深对老一辈移民的了解

  通过写书,她说:“我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认识,对老一辈移民的了解。正如镇祥宗长所说,南洋并非遍地黄金,老移民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一点一滴披荆斩棘、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也要特别感谢强叔,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人生课。”

  在去年年底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近200名嘉宾、会员宗亲及公众出席了。会长彭嘉坤说,此举是要突破传统,给会务活动增添新项目,同时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鼓励年轻一代学好华文,传承中华文化。叶子与叶子,枝条与枝条,在微观上看是独立的个体,宏观上却是一个整体,它们的记忆体中储存着相似的信息,脉管里流动着同样的养分,所以叶子们始终不能忘怀对于根的思念与寻觅。(李叶明)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