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华人新移民新加坡福州会馆打工 容易产生认同感

2011年03月01日 15: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福州会馆的执行秘书俞玥(左)和行政助理黄建莺,都是新移民。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3月1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去年成立100周年的新加坡福州会馆其实很开放,除了福州十邑的同乡可以加入,十多年前就已接受其他籍贯人士加入成为准会员,因而纳入了不少新移民;在福州会馆打工的职员,也不限于福州人。

  福州会馆的执行秘书俞玥,就是一名江苏女子,2005年开始在会馆做工;而行政助理黄建莺,则在1987年就从福州来新谋生当车衣女工,后来她加入福州会馆,从书记做起,一做就做了17年。

  俞玥:福州会馆中的江苏女子

  俞玥,福州会馆的执行秘书,江苏女子,和她仅见过几次面,却似乎挺熟悉,只因为平常早已和她文字交流,通过她撰写的会馆文稿或活动报道,认识了她。文采丰富,办事高效,这是她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

  2001年,俞玥从江苏的南京来到新加坡,当时是因为先生到新加坡工作,夫妻一同移居本地。过了四年,机缘巧合下,2005年年中,俞玥在报章上看到福州会馆招聘执行秘书,曾在中国当过公务员的她前去应聘,于是开始了在会馆工作的旅途。

  福州和江苏,虽同在神州大地,但其实相隔“十万八千里”。对于俞玥来说,她只知道福州是福建省一个城市的名字,其他关于风土民情、人文历史,却不甚了解。

  至于会馆是什么?俞玥说,在到会馆工作前,对会馆没有什么明确概念,虽然知道新加坡有会馆存在,但也只知道是同乡或同宗的人们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其他就没有什么深入了解。

  这几年工作下来,俞玥对会馆有了较深的了解。她说:“我认为会馆是许多会员,特别是老一辈会员们寄托感情,包括同乡情、兄弟情、朋友情的地方。会馆也是一个坚持的地方,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原来的宗旨,做着许多不可为而不得不为的事情。”

  会馆里的人情味总是较浓,老一辈的移民怀着浓厚的乡情聚集在一起,维护着会馆的生存,以弘扬华族文化为使命,努力推广华文华语。和“会馆中人”打交道的俞玥说,她在会馆遇到的长辈都很好,大家相处得很融洽。

  她记得2006年第一次在会馆经历“新春团拜”,很多理事都给她和同事们红包。在中国的春节礼俗,只有很亲近的人才给压岁钱,俞玥虽然那时已知道给红包是本地习俗,不过她还是觉得“理事们都把我们当成他们的小辈来对待,感觉很温馨。”

  她说:“在会馆中,最感动的是理事们无论在财力或是人力方面的奉献,还有会馆对文化事业的坚持和执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