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美华人移民第二代优势渐失 扎根美国心态相对较强

2011年03月08日 10: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8日电 综合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美国华人第二代经济能力不及第1.5代?纵观第二代移民特点,南加地区学者认为,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独立自我的意识强,在兴趣引导下,有时不把挣钱打经济基础视为人生关键。不过,专家普遍认为,第二代的成长结果与经济状况最终与第一代家长教育有关系。

  移民第二代优势渐失

  从人生地不熟到如鱼得水,在美亚裔移民的经济能力通常也随着世代而呈现正比成长,特别在第1代与1.5代之间的变化最显著。统计显示,第一代亚裔移民的收入要比1.5代少了29%,而1.5代亚裔移民虽然收入已经与白人相仿,但在职场上仍面临所谓玻璃天花板的困境。

  根据堪萨斯州大学在去年所推出的统计显示,新移民收入基本上在前一、两代有显著的落差,第1代的亚裔移民的教育完全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完成,因此其收入比起1.5代移民要少29%;如果将小学、中学都在亚洲完成,但是大学在美国修读的“1.25代”移民纳入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收入虽有成长,但仍比1.5代少了14%。

  而综合英语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因素,1.5代移民的薪资已经与白人收入相仿,不过收入的成长在第二代之后基本上已经停滞,没有太大的改变。而收入只是一项最简单的指标,即使1.5代的平均薪水与白人齐头并进,但若进一步细分就会发现,1.5代亚裔中的低收入族群收入比白人的低收入族群要高,而中产阶级中的1.5代亚裔收入却又比白人中产阶级收入低,换言之,1.5代没有比人家穷,但也没有比人家有钱。

  此外,美国职场中被广为讨论的玻璃天花板现象也让1.5代移民寻求升迁机会时感到灰心,虽然亚裔在研发、学术与商业上能当最好的科学家、最好的执行者,但是在管理职位上,依旧是白人的天下。

  第二代移民自寻新天地

  美国华人第二代经济能力不及第1.5代?纵观第二代移民特点,长堤州大中国研究部的华裔教授谢天蔚指出,不少第二代完全对父辈初到新大陆的打拼经历没有概念,加上不少第一代移民已为子女创造良好条件,第二代的一种奋斗精神可能褪色,享受父母奠定的基础。另外,第二代移民更多接触到美国文化深入心中,读书、就业随心所欲,以兴趣为指导,常令他们不以打造经济基础为前提考虑。他更风趣指出一些第二代年轻人心里所谓的“只要喜欢做,有什么不可以”的特点。

  同时,一些第二代移民年轻人在目前亚洲相对强劲的发展势头作用下,对回归祖籍国家与地区透露出一种向往。加之有身为第一代移民的亲人影响,回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或者其它亚洲地区寻求机会,到美国以外的地方走走看看,成为第二代移民中的青年一代的动力,不少“随大流”想法应运而生。

  由于加州多样的人口构成,以及与亚太地区得天独厚的联系优势,南加庞大的华裔移民人口,为第二代移民前去亚洲与中国大陆及港台等地区发展创造条件。

  北岭州大中国研究所教授苏智欣表示,中国的文化与语言,确实每年都吸引包括华裔在内的大学生前去中国短期学习,也有学生从短期访问交流转变为毕业后到中国工作。相对而言,第1.5代移民有过部分系统的中式教育,在中文等语言上有相对优势,对返回亚洲发展创造条件。

  此外,谢天蔚教授指出,以接触到的一些第二代华裔移民中的年轻人为例,其对父母一辈来自的祖籍国没有太多概念,虽有向往,回到亚洲体验生活的同时,但通常没有明确目标,也没有在中国社会谋生的经验。他表示,这部分年轻人回到中国,更多以教授英文为工具,离所谓的挣钱打经济基础差别很大,体验生活成为回归的最大目的。

  不过,有专家认为,第二代移民扎根美国的心态相对较强,除父母外,日常接触的几乎全为美国文化,融入美国社会与文化相对容易,便于在美国社会谋生。

  洛杉矶人口普查办公室资深区域督导李邹筱玲指出,华人家庭的收入本身超过美国普通家庭平均收入,如果家庭教育得力,其实很多华人第二代同样相当优秀。

  前加州州立大学教授陈钧铭也认为,并非所有第二代华人移民的经济能力就一定比第1.5代差。他表示,自己1960年代后移民美国,子女全部在美国出生,身为第二代的子女均从美国名校毕业,从事理想工作,在各自领域均事业有成。分析第二代的成长特色与经济能力,陈钧铭指出,第二代的成长其实还是与家庭教育环境有直接关系。他认为,有些第一代移民家长通常将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了学校,平时忙于生计,难有时间顾及孩子,对第二代的成长自然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父母的引导才是第二代移民成长的关键,也与其今后的经济状况有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陆春艳】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