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英国华人从容应对“过渡态”生活:在漂泊中修行

2011年04月02日 09: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2日电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他们是年轻有为的新一代在英华人:在这里结束了本科或硕士的学习,在本土的市场找到过一份相应的工作,后来甚至开创了自己的公司。当自身的奋斗和学历已经为他们在英国这个海外家园的留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人生的选择对其而言是否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去留问题的选择。

  有人说他们是“过渡态”的华人,选择暂不回国,却又不打算长期植根于英国。怎样理解这种界定呢?他们怎么看这种状态?应对漂泊生活的挑战,华人有着怎样的生活智慧?它又如何影响着这部分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规划?《华闻周刊》记者走访了伦敦的唐人街,想在这个相对集中的华人生存地找到一些答案。

  过渡,可以很优雅

  “将来是要回国定居下来的。在这里没有任何的归属感……”

  伦敦百思会计中心的经理June Liu,来英已经有10年时间。她最初在伦敦的Middlesex University学习金融财会专业;2003年本科毕业后,在当地的一家公司里找到了一份与专业相应的工作,边工作边考ACCA资格证。

  2008年,她进入帝国理工大学开始同一专业的硕士学习。随着学历和经验的双丰收,在毕业后的一年左右时间,她决定开创现在的百思会计中心。在问及她以后的去留时,她明快而清晰地告诉我:“将来是要回国定居下来的。在这里没有任何的归属感,这里的人啊,语言啊还有交流的方式都和国内的很不一样。但是回国也是有顾虑的,毕竟在这里待了将近10年,说话做事都很简单,一件事情该怎样办就怎样办。但是中国的国情就不一样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处理事情的方式还有上级与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大一样的。”

  谈及这种过渡阶段的生活对她的影响时,身着优雅白色套装,气质淡定的她和装饰简明的奶白色的办公室显然已经给出了答案,自己做老板的她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还是基本满意的。虽然她的丈夫现在美国,这里的中国朋友也很多早已经回国了。但是这里的生活方式她已经适应,至于将来的子女教育问题,她的态度很明确:“当然是要受国内的基本教育的了。”

  过渡,也许是种常态

  “回国不能说就是稳定了下来,说不定是要回去创造更大的平台再走出来呢……”

  现任英国新教育(New Education)总经理兼培训师的喻春喜,早期在韦勃斯特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后在英国一家本土的公司找到工作并做到管理层的位置。在工作的同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国际会计注册师,并先后加入国际金融分析师协会和英国皇家特许营销策划师协会。根据自己数年职场的经验和对华人在海外打拼时所表现出的种种困惑和探索,他创办了现在的新教育。

  在谈到是否有这样一群“过渡态”的华人群时,他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了解大家对于最终去留的决定,其实最初都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打算。往往是最初的打算敌不过后来生活中的一些突发的因素——有些是因为在这里发展的很好,但是个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就回国了;有些是因为国内给落实了一个很不错的工作的机会;还有的是因为长期在海外,健康出了问题或者家里发生了一些情况,必须得回国。或是有人在这里成了家,就植根于此;有人虽然和外国人结了婚,但是双方都对中国的文化很感兴趣,就一起回了国。”

  “那么所界定的这种‘过渡态’完全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文化属性都不一样,所做出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而随着现科技的发展,世界整个都被拉平了。回国不能说就是稳定了下来,说不定是要回去创造更大的平台再走出来呢。留下是为了丰富人生的阅历,积累经验,能留就留;回去将来说不定也能被外派呢。中国以后就是要靠这些精通各国文化,熟悉多种外语,有阅历又有闯劲的人才‘带兵打仗’呢!所以现阶段在海外的求学、打拼和历练的阶段是人生很美丽的一段时光!”

  “无根感”并非完全来自过渡状态

  “这源于咱们骨子里的一种很自立的精神:我能赚钱,自食其力,为什么要依靠你的福利呢?”

  记者还走访了位于伦敦唐人街附近的查宁阁图书馆,在其中工作的中文图书馆管理员李晓薇说到:“以前的华人大多很想留下来,读本科、读硕士,再在学校或公司里找工作。如果还不行的话,就继续读博士,以便能找到一份工作留下。而现在的年轻人就不一样了,看到中国的发展如此之快,工作机会又多,很多都被吸引回去了。”

  对于华人融入英国本土社会程度不高,“过渡状态”有关的问题。李女士认为还有文化层面的因素:“我感觉咱们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养老金和福利方面的东西都不是那么地感兴趣,并不完全是‘过渡’状态的原因。这源于咱们骨子里的一种很自立的精神:我能赚钱,自食其力,为什么要依靠你的福利呢?”

  “要说这些‘过渡态’的华人留于英国又不植根于此的负面影响,可能是一种文化心理上的缺乏理解和参与不够吧。”她说。

  记者手记: 过渡态,熔铸应变潜能

  和不同的背景、经历和年龄段的海外华人交谈,记者发现,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推动他们做出或去或留抉择的变因也不同。而这些又和一系列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外因互动,一个很大的外力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像一块具大的磁石吸引着海外人才归国开创自己的事业;另一个外因是,中国的传统优良文化植根于国人的血液中,这是不受地理局限的。

  而新时代的海外华人也在完善自己的全球观,这一点将帮助他们无论是在本土的环境里,还是在国际化的舞台上都有足够的能力来适应。往往更贴近现实的状况是这群受过西方高等教育,正在开创事业的海外华人怀抱理想,秉承骨子里中国文化的性格特点,灵活应变,在这个人生的历练与积累的阶段发展与完善自己的全球观,在熔铸他们作为整合的视野和应变的潜能。(曹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史词】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