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日电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30岁之前铁定回国。”丹妮给自己制定了非常明确的海归时刻表。而像她这样的“过渡态”华人,比例很高。对身在异乡的学子与工作者而言,很难不慎重规划自己未来的每一步。《华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很多“过渡态”华人,对于结束这种状态后的未来,心里很不笃定、踏实,有着各种焦虑与担忧。
回国有回国的焦虑
海归再就业形势严峻
今年29岁的化学女博士Chi打算明年回国。自去年开始,她已经联系了一圈工作,但都不太满意。即便是全世界500强企业,给她这个海归女博士开的薪水也只有1.3万人民币,而且是税前。这是她目前在英国收入的一半。
她无奈地表示:“这就是国内的现状,我朋友是中国科学院毕业的博士,现在一个月收入是6000元人民币。”此外,尽管她已经在英国有两年半的工作经验,可入职仍要先从基层干起,并无捷径可走。“华人在英国企业工作,很难在短短两三年内升职,如果离开时没有一个‘位子’,回到国内,也必然还是得从零开始,再熬资历。”
而另一大尴尬是,为了发挥英语优势,海归通常会选择进外企,可外企里,华人的上升空间也很逼仄,外企大多“空降”管理层,因此华人中能做到中层的都不多,挤进高层的更是凤毛麟角。如果进中企,其企业文化、工作环境、职场人际关系与模式,都与英国企业相去甚远,适应起来更不容易。丹妮的同学回国工作不到一年就“撤”了,如今选择“去香港过渡两年”。
回国后生活质量下降
空气清新、食品安全、信息自由、各类文化生活丰富,且垂手可及。然而,回国后,却得面临另一番景象。比如Tony就很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而收入落差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也是他的一大焦虑。
他现在每月2000余镑收入,在伦敦生活得安心、舒适,虽然每月也是月光,但没有存钱买房买车的压力。可回国就业,除非进证券、投行金融行业,否则收入可能要降一半左右,而国内通货膨胀问题又严峻,衣食住行、尤其是租房成本都非常高,生活质量必然受影响。
此外,既然是打算落叶生根,就得买房买车,这也不是一般的压力,他慨叹“国内大城市的房价都高得离谱”。如果没有对比,也便不会落差很大,可现在却要由‘奢’入‘俭’,便很考验“后过渡态”的适应能力。
“大龄”剩男剩女危机
29岁的Min在英国无心找男友,至今单身,“我自己的状态都不定,又不想随便谈了,只能回国再找。”可自己的年龄却让Min和她的父母不乏忧虑,“出了国的女生,眼界都高,可30岁的女生再想找到优秀、合意的男生,选择空间总是小很多。”
丹妮目前在伦敦有一个华人男友,感情深厚,可问题是,两人一个来自上海,一个来自广州,目前对具体的归国时间、归国城市,都没达成一致,这给目前的感情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果分了,回国后我也不年轻了,还得重新找。”相对而言,男性“过渡态者”对此问题的忧虑要相对小不少。
留英有留英的郁闷
临时改主意欠规划
尽管绝大多数“过渡态者”都明确对记者表示了坚定的“归意”,但也有少部分人表示,如果条件合适不乏留下的可能。只是,这种“过渡态”的生活多少有点“游击状态”,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决定留英,可能会由于少提前规划,而有些措手不及,甚至错失很多良机。比如Kate现在每月月光,并不注意存款以备将来买房,也从未在意自己的信用积累,更没有关心各种保险金的缴纳情况。
过渡心态,也会导致“该出手时没出手”,比如没有在房市低迷时,及时出手买房等。如果过渡态者临时变了主意,缺乏事先的规划就会埋下隐患。
担心职场天花板
如果真决定留在英国,职场透明天花板是华人都不得不面临的一大问题。“在英国企业里,华人要想做到管理者岗位,不是没可能,但难度很大,尽管回国可能也一样面临升职的压力,但只要不是进外企,至少没有隐形天花板的问题。海归多少还是在竞争中占优势。”Lawrence说,如果将来留下来,透明天花板的问题,是他最担心的。“男人事业为重,如果一辈子做一个基层职员,就算资深,收入不错,也没什么成就感,生活质量的优越很难弥补这个缺憾。”
他乡漂泊感难以驱散
“独在异乡为异客”,尽管英国不是一个很排外的国家,但真正要融入这里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真正和英国人建立无碍的深厚友情,终究不易。记者采访的华人里,在提到这一点时,无一例外地表示:可以和本地人看上去很热络,彼此有礼貌,但很难深交,更谈不上成为真正知心的朋友。他乡飘零感,很难彻底驱散。
事实上,大多数过渡态者决定最终要回国的主要原因也是:家人、朋友、文化的血脉之根终究在国内。而如果选择留在英国,对第一代移民而言,则要做好终生体尝“漂泊感”的心理准备。当然,凡事都有利弊,能够继续享受留在英国的各种优越性,也是他们所看重的。(高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