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自主创业成华人海外发展新选择 迎“海床族”时代

2011年04月13日 08: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做一番事业,是每一位海外移民追求的目标,如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呢?如今“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打工已不再是一些华人移民的首选了;自主创业,成为华人在海外发展事业的新动力。日前,法国《欧洲时报》给选择创业的华人起了一个有趣的昵称——“海床(创)族”。

  不同于此前的“海龟(归)”、“海带(待)”,“海床”们大多是学有所成后,留在求学之地,并在当地开办了自己的企业。他们也许暂时没有回国,却在各自的事业中与故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在纽约从事律师行业的邹宁芝(音)就是一位典型的“海床”。从普林斯顿法学院博士毕业后,她顺利进入当地一家法院工作。一年后,因为“不想给别人做”,她选择自己创业——开设一家商业律师事务所。“最初的6个月,连电话铃都不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邹女士非常感慨。凭借出色的专业素养和客人们的口口相传,她的客户逐渐多了起来。“纽约的华商很多,由于语言不过关,他们经常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手足无措。面对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华人商业律师的舞台很大,关键在于有没有坚持的毅力和独到的眼光。”邹女士这样表示。

  曾经有华人感慨,“移民路就是创业路”。专家表示,“海床”们想要在海外顺利生存发展,需要过“四关”——语言关、政府关、业务关、质量关。具体而言,“海床族”应当尽可能熟练地掌握住在国的语言,同时要和当地政府搞好关系,遵纪守法,对经营的商品了如指掌,在竞争中以质量取胜。

  在德国开办进出口贸易公司的陈铁龙夫妇对此深有体会。1992年,他与妻子在德国博士毕业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最初,两人一无经验,二缺资金。但凭借对德国语言、法律、税务、社会风俗的熟悉,他们在困难中发现了“商机”。“针对当时中德市场都需要有一批人来担起桥梁的作用,我们采取了两个步骤,一是在德国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二是在中国寻找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

  就这样,陈铁龙夫妇顺利地从当地银行拿到了200万马克的10年期贷款。不久,又从不来梅州政府争取到了占总投资额18%的政府资助,条件是公司保证在5年的时间内雇用5名德国人。陈铁龙表示:“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既减轻了雇用人员的负担,又与当地政府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不来梅州的州长曾对他们说:“这是不来梅州第一次将经济资助给了华人,你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创业之路往往总是看上去美好其实并不轻松。在度过艰难的初创期后,如何实现产品的转型升级,把企业做大做强,是每个“海床族”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段艺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