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8日电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311东日本大地震海啸灾难引发核电站泄漏危机,虽然发生将近两月,但危机还没有彻底终结,而震后救援向灾后复兴的过渡才刚刚开始。不过,在震后迄今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里,旅日华人社会以自己的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为受灾地区送去了温暖和鼓励。作为共同生活在东瀛列岛、共同经历地震灾难的人们,在日华人不仅感同身受,更是日本人民的伙伴。他们行动真诚、表现出色,传递了华侨华人的心声,给予日本国民,尤其是受灾民众以宝贵的支持和援助。
大地震发生后,紧急回国避难者为数不少,但还有更多的华侨华人选择了留在日本,选择了坚守与义援。人们纷纷通过侨团、社团、社群共同体,以及个人等多种渠道,或义演义卖,或捐款捐物,为灾区民众奉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日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日本新华侨华人会等,在第一时间发表了紧急声明,表达慰问和关心,更呼吁旅日侨胞和各地华侨团体为援助灾区提供最大支持。东京华侨总会及时访问了重灾区宫城、岩手、福岛三县的东京事务所,首批向三县分别提供了100万日元的华侨华人慰问金;横滨华侨总会也在第一时间访问了横滨市役所,通过市长林文子转交了100万日元的捐助金。尽管横滨中华街本身也在震后的“风评被害”中深受影响,但中华街的侨胞们还是通过“妈祖祭”等定例活动,为东北地区鼓劲,为灾区民众募捐,表达了深厚情谊。
3月11日,日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天灾浩劫;此后的日子里,日本又在核电泄露危机中瑟缩不已。生活在日本的人们,每天看著灾民避难、有家难回的电视画面,首先就会想到应该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这种心情是如此强烈,并通过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落实到行动上,旅日华人在这方面同样不落人后。日本新华侨华人会携手日本中华料理师协会的朋友们,多次访问东京等地的灾民避难所,现场制作并送上了热气腾腾的中华料理,温暖了人心;NPO中国归国者日中友好会赶赴岩手县陆前高田市,为灾民送去了9000余个由归国孤儿亲手包制的饺子;日本中华总商会组织会员企业等,长途驱车500多公里,深入地震海啸一线重灾区宫城县气仙沼市,为灾民奉献了2000多份中华炒饭套餐,也为当地小学在灾后迎来新学年开学献上了来自华人社会的美味和祝福。
经历过阪神大地震的关西华人,在震后迅速展开了驰援行动。大阪、京都、神户华侨总会、西日本新华侨华人联合会,在两、三个小时内采购了一卡车食品和饮用水,经过艰难跋涉,及时送到目的地。为表达中国旅日侨民的声援和心意,西日本地区中国留学生艺术团、日本中华文学艺术家联合会、西日本新华侨华人联合会、大阪、京都、神户华侨总会等关西地区主要侨团,于4月29日晚在大阪中央公会堂联合举办赈灾义演,演出门票及现场捐赠等全部收入现场转交灾区。
在中部地区,华侨华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持灾区,奉献爱心。4月3日,中华饮食文化协会组织会员连夜跋涉12小时,赶赴灾情严重的宫城县石卷市,在避难所现场制作拉面2000多份。久违的拉面犹如雪中送炭,为灾民带去了温暖和慰藉。4月8日,由中部14个侨团募集的第二笔善款212万余日元,捐赠给爱知县政府,将尽快送达灾区。
此外,在新舄、北海道、福冈、长崎,乃至日本全国,来自华侨华人社会的慷慨义举和爱心捐助不胜枚举。在日本遭遇到巨大天灾人祸的困难时期,旅日华侨华人正通过自己的爱心和行动,表现出关爱的本色,传达出人道的力量。
事实上,经历过如此巨大灾难的日本灾区的复兴,包含了生活重建和心理康复的双重需要。受灾人群的复杂心情往往超乎寻常——逃生的侥幸、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楚、面对满目疮痍的烦躁、难以帮助他人的无力和忏悔、还有深陷“不可预见”境遇的安全感缺失等,这一切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受灾民众需要理解而不是同情,需要鼓励而不是安慰,需要帮助而不是安排,更需要自尊而不是给予。因此,一个真诚的祝福、一句真挚的鼓励、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一套必要的生活用具,都显得十分重要。虽然这些物品价值有限,但可以使困境中的人们切实感受到自身并不孤立、朋友和伙伴就在灾身边。
一位日本大学生鹤田浩之在震后开设了网站“prayforjapan.jp“,收集来自各国的鼓励留言。地震发生后两天,来自184个国家的300万人浏览了该网站。网站传递的激励话语引发了共鸣,并在志愿者帮助下翻译成13种语言,鼓励之声得到传播,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与绝大多数身在全球各地而只能通过语言来鼓励日本的人们相比,旅日华人身在日本,了解日本,得近水楼台的时空优势,这使得华侨华人能够把语言转化为行动,把爱心付诸实施,不仅要表心意,更能见行动。事实表明,旅日华人已经成为日本灾区人道救援的生力军。
在此起彼伏的援助行动中,旅日华人社会与日本社会的距离被拉近,感情在加深,华人的整体形象获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脆弱者变得坚强,孤独者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志愿者体验著付出和给予的美好,而所有参与人道援助的个人也在行动中获得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的快乐。(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