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盘点海外华人子女教育 "虎妈"大行其道下的冷思考(3)

2011年05月25日 09: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盘点海外华人子女教育“虎妈”大行其道下的冷思考(3)
    《洛杉矶时报》近日介绍家住圣玛利诺的华人移民汪美玲(Meiling Lee)教育四个儿子的故事,堪称西岸“虎妈”。(美国《世界日报》/李栋材提供)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教子目标引发深思 中式教育也会“失灵”

  怎样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全A成绩、到卡内基去表演就是成功吗?这是“虎妈”风波后,许多人心中的问题。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向“虎妈”崇尚的价值观提出质疑:学业成功,是孩子通向理想职业的唯一途径吗?

  值得注意的是,萨默斯归纳哈佛校友的特征:得A的学生成为学者;得B的学生花时间让孩子进入好大学,传承家族的名望;得C的学生,则成了亿万富翁和捐助者。学习成绩与事业成就之间似乎不能用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去概括,究竟什么才是养育孩子的终极目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式教育也许还会让孩子走入歧途。美国华裔家长蔡真妮在她的博客上介绍,一个喜欢电脑绘画的女孩却被父母逼进了医学院。在花费了巨额学费和八、九年的时间之后,她辞掉了医院的工作,只身一人跑到纽约去上电脑绘画的课程,两年后被一个著名的动画电影公司录用,最近已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另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是个中国台湾男孩儿,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儿子,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学位,却在毕业典礼之后立刻自杀了。男孩儿将遗书放在毕业证书之上,上面写到:妈妈,您的梦想我都已为你实现了,现在我终于可以为自己做一件事了……

  除此之外,重视课业学习、轻视道德学习也被外界视为中式教育的一大弊端。从古到今,道德培育在中华民族的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爱国爱家、孝老爱亲、扶危济困、乐观向上、敢于承担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牺牲自己以利他人,牺牲个人以利整体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宣传也一直在延续。而在这一延续的漫长过程中,优秀的中华美德或多或少的被人们遗忘和丢失,特别在海外华人社会表现尤为突出。

  我们有理由怀疑部分西方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华人,但是,个别华人不讲公共卫生、乱丢垃圾、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现象的存在,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若要更多的赢得主流社会尊重,华侨华人的确应该从小就要改变一些传统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

  东西方交融利发展 教子观念有待中西结合

  “虎妈”蔡美儿也在反思,她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东方式家教方式的局限在于容易限制孩子的选择,不适应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她后悔没有重视女儿的个性需求,也后悔有时过于严厉。但她同时也表示,不认同西方理想化的选择和自由,她始终坚信,家长才更了解什么对孩子才是好的,如果让10岁的孩子去选择,他们会永远选电脑游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闵惠泉表示,《虎妈战歌》所引发的中美教育方式论战,归根结底是要看以怎样的标准来评价教育成果。他说,中美两国教育模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中国压力型的教育方式对于建构社会中产阶级人群颇具意义;而美国教育模式可能会塑造一些具有顶尖创造力和革命性的人才。

  西式教育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且”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而如何在中西教育方式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实在需要大智慧。

  中美教育的差异比较已经从过去的单向比较,演变为当前的双向比较,中美教育各有优劣,如果能够优势互补,扎实的基础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较为完美的教育方式。如何权衡优劣,取长补短,将东西方教育方法有机结合,更好地应用于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这需要海外华人家长共同思考。(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郁菁】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