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广州8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全球化与人文研究系主任尹晓煌教授23日在此间指出,与早年相比,美国华人对中国的捐赠行为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影响,呈现出“四种模式”。华人跨国慈善事业发展,改变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印象,有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一种模式是以传统侨社或侨乡团体为主的捐赠方式,在美国华人对中国的捐赠行为中仍然占有相当比例。”尹晓煌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估测,此种捐赠约占美国华人对中国捐赠总额度的20%-25%左右。他称,该捐赠方式的特点是偏重于对家乡的捐助,且以实用价值捐赠为主。
第二种模式是华人通过捐赠美国主流基金会有关中国的项目,或者参与领导美国主流基金会对华资助,来促进中国的发展。他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办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为例说,该中心发起人之一钱致榕教授作为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特别顾问,在筹建该中心以及捐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尹晓煌说:“华人通过捐助主流组织有关中国的项目,增进了中美之间的理解,也使美国主流慈善团体认识到华人的作用,促使华人超越狭隘的‘华人民族主义思维’,促进了华人在美国的发展。而今,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卢斯基金会都能找到很多华人捐赠的案例。”
第三种模式是新型华人跨国非政府组织实施的免费服务类的对华援助。此种方式比较有名的是美国旧金山华裔智库“1990学社”,该机构吸引了众多美国参议员等主流社会人士,多年来为中美相关领域的对话做了许多工作。另如留美华人历史学会,翻译了大量帮助中国了解外国历史的著作。
第四种模式是新移民的跨国慈善组织,主要包括中国高校在美国的校友会,以及新型的华人同乡会。与传统捐赠方式相比,跨国校友会的捐赠更加便捷、透明、多样化;而新型的华人同乡会,则将“同乡”的观念扩大到“中华民族”的概念。
“除了与中国相关的捐赠项目,美国华人对美国社会的捐赠等回馈行为更是不胜枚举。”尹晓煌表示,华人捐赠行为促使美国社会改变了对华人和中国的印象,有助于中美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同时,增强了华人的社会参与感,从某种程度上铺平了美国华人参政的道路。(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