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9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赴美创业的华人,大多要经历一段“居无定所”的时期,长期处于漂泊状态者毕竟是少数,而长期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的人则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为此不少华人往往因在街头乞讨流浪人群中看不到同胞的身影而沾沾自喜。可实际上,无论是在洛杉矶的游民区还是在华人聚居的小城市中都存在着一批华裔流浪人群。这群流浪者多因在美居留身份问题而无法得到政府的福利,因而只能依靠教会或慈善机构的救济勉强度日。虽然活得艰难,可他们仍顽强地生活着,因为心中依然有梦。
华裔偷渡客 在美漂泊25载
出生在印尼的华人王善君(化名)因其女友帮人买汽车受骗,来到报社找记者伸张正义。他是个无家可归的人,经常花1元钱在便利商店买个甜甜圈,然后坐在座位上慢慢地吃。他常常坐在这种方便店的硬塑料椅子上“忍”上几小时,就算睡过觉了。
一只手拎一只可循环使用的购物编织袋,另一只手上是两只塞得鼓鼓的一次性购物塑料袋——这是老王在美漂泊25年的全部家当。他面色还算健康,只是双眼通红,像是得了严重的角膜炎。老王很直爽,什么都肯讲,但一再叮嘱不要用他的真名,他怕文字发表后家人、亲友看到笑话。
老王的父亲早年从中国到印尼做教师,而他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学校,他学习了汉语,老王的英文很好,只是带有浓重的印度人讲英文的口音。
就怕别人说“我要叫警察”
1986年,老王从印尼申请到去加拿大的旅游签证,曾在温哥华小住。在当地一名越裔的指引下,他乘坐汽车到了郊外的山上,在一处人烟罕至的美加边境交界的地方,老王顺利地越过了铁丝网,从温哥华来到美国的西雅图,然后又乘汽车到了旧金山。
可当时旧金山工作不好找,老王又乘灰狗巴士跑到了洛杉矶。经华人开办的职业介绍所介绍,老王曾去过许多中餐馆做工,还开过无照出租车,也曾在工厂、商店及华人超市打过工。因为没有合法移民身份,老王受过许多人的欺辱。
才到美不久,老王便到弗吉尼亚州的一家中餐馆打工。老王远道而来,怀揣着一个梦:餐馆的华裔老板说,到他那里打工可办绿卡。为了办身份,老王每月被餐馆老板扣掉800元工资。那里的中国人很少,如何办身份的事无处询问。三四个月后,工资已被扣掉了几千元,可办身份的事从未听老板提起过。一天,老王鼓起勇气问老板办移民身份的进展情况,老板听说问身份的事,脸色骤变,说:“你是非法移民,我要报警。”老王听后,一切都明白了,赶紧跑掉了。
年老体弱 以上“发财团”为业
从外表很难判断老王的具体年龄。老王说,他以前常在中餐馆打工,可现在体力不行了,没人要了,只好天天坐“发财团”的车去赌场混个小钱。
赌场需要人气,每天组织“发财团”到赌场凑人气。有些赌场自己派车,有些赌场与华人旅行社签约,凡上车的人,赌场均按人头给一张存有30元钱的卡,其中15元归司机,剩下15元归客人。如果进了赌场不赌钱,即可从老虎机上把剩下的钱拿回来。老王就指望着每次上“发财团”拿回来的钱过活。为了多挣些钱,他经常24小时之内上两次团:下午3时出发,午夜11时返回,然后在路边小店内“忍”几个小时,次日清晨6时再上团。
“买衣、吃饭、买药、乘公交车都要花钱,而且还要存些钱以防生病。”老王说,他也很“敬业”,为了上团,他很少去洛杉矶各大慈善机构为流浪汉准备的“感恩大餐”或“圣诞大餐”。老王说,“许多无家可归的华人都不去,他们多是害羞,而一些华人女子是不敢去,怕被黑人欺负。我是没时间,还是上赌场要紧。”
老王兄弟姐妹9个,他排行老大。其他姐妹兄弟,有的远嫁福建、南京,有的因学习成绩优异曾在北京大学读书,后在香港工作。老王到美国前曾去中国看望过他们。25年没有与兄弟姐妹团聚了,也没再见过年迈的母亲。老王很想回印尼,也很想念居住在中国各地的亲人。“可能还要再等一等,”老王想的是拿到绿卡,最终成为美国公民。老王的兄弟姐妹多劝他返乡,可他现在不能回去。他说,以现在的状况返乡,会让他很没面子。
幸运耄耋赌徒 终能叶落归根
聚集在洛杉矶游民区的无家可归者大多是非裔或拉丁裔,鲜少看得见亚裔面孔。可由于当地灯塔教会的女牧师王爱敏和儿子王崇德是华人,也有不少亚裔流浪者投奔到他们设在游民区的教堂寻求救助。据王崇德估算,来教堂寻求帮助的亚裔约占寻求救助总人数的一成。今年80岁的赌徒毕老爹即是少数寻求救助的华裔流浪者之一。
毕老爹1931年出生在天津,少时随父母到了中国台湾,后在台湾结婚生子。可毕老爹嗜赌,在台湾时即时常赌博。1973年毕老爹用假身份进入美国,曾开过餐馆赚过些钱。可他仍恶习不改,慢慢将几十年打工的积蓄全部输光。毕老爹说,他赌注下得大,最多时一把下注3万元。
2010年,已79岁的毕老爹将最后八九千元的积蓄也输光了,沦落成为流浪汉。“寻求美国梦的路走错了,现在是家破人亡,无家可归。”毕老爹在王爱敏的教堂前说。他因持假身份来美,一直未离开过美国,也与家人和孩子失去了联系。毕老爹感谢王爱敏的协助,为他办好了回台湾的手续。六月初毕老爹已从洛杉矶返回台北,在游民义工站开始了新的义工生活。
流浪人口聚居华人小城市
在华裔人口比例很高的蒙特利公园市长年存在着一批华裔流浪者。这些无家可归的华人一般不会引人注意。而生活在蒙市百余家华裔家庭小旅馆中的低收入人群也是潜在无家可归人口的来源。
华裔人口占城市总人口43.7%的蒙特利公园市,被认为是华裔流浪人群最集中城市,该市总人口约6.1万人。长年在蒙市各地布道、服务无家可归人士的牧师汤晓耶说,在蒙市长期流浪的华人约有40余人,到了冬季这群流浪者的人数往往会超过50人。
汤晓耶是根据教会一周三天为无家可归人群提供的食物量统计出蒙市华人流浪者的人数的。该教会目前每次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四五十份饭菜,这些食品大多是教会的教友自己烹调的中式饭菜。蒙市的华裔流浪者每到傍晚便从各自休息的地方或街头聚集到蒙市的各个教堂或教会聚集地,等待救济食品。吃过晚餐后,他们便各自返回“住地”。汤晓耶说,在这群流浪者中有男有女,大多睡在商家的货仓或店铺前的人行道上。这些华人,有些是因为没有身份,有些是因患病,有些是因为丢掉了工作而沦为无家可归者的。
蒙市有超过百家华裔家庭小旅馆,其中的低收入人群也往往成为暂时性的无家可归者。汤晓耶说,在教会救济过的华裔无家可归者中即有一些属于这类短期失去收入而不得不四处流浪的家庭小旅馆房客。“他们有时连一天七八块钱的房费都付不出,只好出来流浪。”
然而,救助这群华裔流浪者并非易事,教会除了想办法募集食物外,还要常常应付警方的干涉。从2007年起,汤晓耶带着教会的兄弟姐妹在蒙市转换了五六个地址,因为教会附近的住家或商家都不愿与救助无家可归者的教会为邻。汤晓耶说,人们普遍的想法是,救济无家可归者的教会会吸引更多流浪街头的人群到社区来。
在蒙市流浪的人群中,有来自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也有不少是来自东南亚的华侨。在这群无家可归的华人中也不乏“文化人”。一位不愿具名的香港籍流浪者说,他以前在学区做事,现在失去了工作。他有回香港的打算,但尚未作出决定。(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