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第十五届"投洽会"将在厦门开幕 华商参与热情高(2)

2011年09月07日 1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十五届“投洽会”将在厦门开幕华商参与热情高(2)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二)论坛研讨紧扣投资热点,更加讲求务实高效

  本届投洽会期间将举办各类论坛、研讨会共64场。总的来看,论坛和研讨会的演讲嘉宾层次更高,权威性更强。

  商务部将举办2011’国际投资论坛,主题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开放、合作、共赢”。届时,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以及斯里兰卡总理贾亚拉特纳、萨摩亚副总理拉沃福、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尤姆凯拉、欧姆龙集团董事会主席作田久男、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菲尔普斯、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等将发表演讲。

  商务部与国务院台办将联合举办第六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主题为“双向投资促进与产业合作”。商务部还将围绕“引进来”和“走出去”国际投资热点问题举办20多场论坛研讨活动,主题内容涉及反垄断法、租赁投融资、服务外包统计、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国外贸易摩擦、政府采购、国际园区合作等。

  国家相关部委、投洽会组委会和其他机构还将举办世界商会领袖圆桌会议暨2011‘海峡两岸交通与物流投资洽谈会(主题为“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创新”)、第八届中国(厦门)国际友城市长论坛(主题为“低碳经济与城市管理”)、第二届世界华商地产论坛、闽商百强论坛、中欧投资贸易恳谈会、第六届亚太投资基金峰会、资本财富论坛等40多场研讨、信息发布活动,其中波兰、印度、德国、韩国、立陶宛、阿联酋、巴西、津巴布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青海、北京、河北、宁夏、沈阳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将举办各类投资环境推介会、说明会。

  此外,联合国工发组织和商务部将联合主办中国-非洲投资高级别研讨会系列活动,34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投资促进机构负责人和高级官员,以及伊斯兰银行、非洲开发银行、非洲联盟、欧盟的高官将出席。

  (三)项目对接更完善,行业招商更显实效。

  本届投洽会期间将举办为期5天共20场次的对接活动。今年的项目对接活动更加完善,并重点突出专业化和个性化,将举办专利技术、台资企业、台企农业、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热点地区、上市公司、中美省州等8场专题对接,以及精品项目路演、投资机构对话省市长、投资商投资计划说明会等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为增加展馆内客商之间交流与对接,新设了临时对接撮合服务区。目前,投洽会项目库有国内招商引资项目35000多个、境外招商项目5300多个,已有超过3000多家投资商报名参加“引进来”对接会,完成项目对接撮合12000多场次;1000多家投资商报名参加“走出去”对接会,组委会共完成项目预撮合4800多场次。

  从对接领域来看,本届投洽会全面以旅游、节能环保、地产投资、金融投资、低碳经济、服务外包、开发区发展、港口物流、工程承包、高新科技、社会管理、现代农业、基础建设等重点行业为主线,全方位突出当前国际投资合作重点行业,大力推动投融资双方在这些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

  “网上投洽会”是组委会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投资促进平台的重要举措,自去年投洽会正式上线以来,建设、运行、推广工作三管齐下,获得了各方高度关注。目前已有3301个境内外投资促进机构和企业开通了网上展台,在线填报招商项目12000多个,向投资方匹配对接项目超过1500个。本届投洽会将紧紧依托“网上投洽会”平台,举办“网上招商会”、“网上项目路演”等活动,推出“招商通”、“人脉通”、“网洽易”、“项目池”、“培训汇”等多种投资促进工具,力求实现“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展会各种资源的效力与效益。

  (四)对台特色更鲜明,平台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年,海西建设如火如荼,两岸关系持续稳步发展,组委会充分利用有利契机,大力凸显海峡特色,在展谈会的设置上精心策划组织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涉台活动,其中包括:第六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海峡金融投资论坛、“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台资企业投资项目对接会”、“台企农业投资项目对接会”等,此外,还将举办闽台特色乡镇交流展示、海峡两岸(厦门思明)亲情联谊会等活动,架起两岸经贸文化合作交流的桥梁。

  随着投洽会的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境内外机构借助投洽会平台举办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一财经、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凤凰新媒体、华夏时报、中国房地产报、《世界招商》杂志社等众多境内外组织机构均与组委会合办或单独主办相关投资促进活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