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槟城11月1日电 题:《光华日报》坚守百年只因“孙中山”
中新社记者 张冬冬 田军
“上世纪70年代困难时,《光华日报》曾经一度连五块钱的薪水也发不出来。”
“我问前辈们,你们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他们告诉我,‘只是因为孙中山’!”
马来西亚西海岸北部城市槟城乔治市中心旧街区,一排排“骑楼”风格的古老建筑与百年前中国东南部沿海并无二致。挂着红色楷体“光华日报”招牌的四层白色大厦,坐落于老街“三条路”的中段。偶有几辆机动车从这间世界上“最长寿”的中文报馆前穿梭而过。
在挂有孙中山画像的会议室内,《光华日报》副总编辑吴凤美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感叹说:“这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报纸,而且百年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它的发源地,是中山先生的感召力,帮助我们一直维持到现在。中山先生所提‘天下为公’的思想,正是《光华日报》能够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秘诀。”
1910年,深感“非设立报馆,无以唤醒民众”的孙中山先生,召集革命华侨在槟城创办了华文报纸《光华日报》。如今,这份以“光我华夏”命名并由中山先生亲书刊头的报纸,已成为马来西亚北部最畅销的华文日报之一,且发行网遍及马来西亚,亦远达泰国、香港及新加坡等地,每日发行超过10万份。
“《光华日报》是因革命而生的。”吴凤美介绍说,作为当年中国革命党人在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机关报,肩负推动革命舆论、革命筹款及动员华侨参与起义的使命。此外,报社创办者还非常重视华侨子弟的教育。马来西亚现在最著名的槟华女中、钟灵中学等都是由《光华日报》先前的董事们创办的。
她说:“《光华日报》的贡献不只在革命本身,而且对此后的华社建设、华文教育都有很大贡献。直到如今,马来西亚还是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
“没有华校就没有华文报,《光华日报》的发展始终和华社息息相关。”吴凤美表示,历经百年风雨,《光华日报》之所以从当初发行只有几千份的小报,成为如今“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民营华文报”,正是因为在传播信息、启迪民众的教育之外,《光华日报》始终坚持华社的利益、华教的利益,注重华人社团的力量。
她说:“如今,《光华日报》强调‘一房要四厅’:资讯要有,人情要有,商业也不能忽视,社会关怀也一定要做好。在大马华人看来,《光华日报》是一份资讯的报纸,更是一份有‘人情味’的报纸。有读者说,不能不看《光华日报》,不然不知道朋友的动向。”
随着时代变迁,《光华日报》已由最初以中国为本位的革命党人的“侨报”,转变为反映马来西亚华人思想和社会动向,代表华人社会诉求的本土华文报。吴凤美说,《光华日报》在传播中华文化,帮助华族争取利益的同时,也引导华人融入当地社会,鼓励多元族群的共融。前不久,在《光华日报》主办的“一个马来西亚教育慈善脚车行”活动中,马来西亚首相纳吉与槟州首席部长林冠英联同逾万名参加者一起骑脚踏车,帮助槟州10所国民型华文中学及5所华文独中筹款。
《光华日报》依然重视同中国的联系及与中国传媒的协调合作。去年《光华日报》创办百年,该社主办了“光华中山万里情”,组织车队从槟城出发,历经六千里抵达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今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年,《光华日报》再次策划了“辛亥百年光华情之旅”,近20辆车从槟城出发,奔赴首义之地武汉,参加10月10日湖北纪念辛亥革命的仪式。
吴凤美说:“我们想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与中国的交流,同时重新走一下孙中山当年走过的路,有一点‘寻根’的意味。”该报还自10月9日起至今,连续推出《孙中山与马新同志》系列专题,该报记者刘钊伊循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遍访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各地,重温一代伟人与马新革命先贤艰苦奋斗的历程。
谈及未来的发展,《光华日报》总经理李兴前向中新社记者表示,百年来,《光华日报》一直秉持着“天下为公”的办报理念,如今更是把“天下为公”的题训放在报头之下。他说,对于当下来说,“天下为公”不仅是政治上的口号,更包含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其他华文报相比,《光华日报》将在回馈社会方面更为积极,参与更多社会公益活动。
他说:“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规划,发挥百年老报的品牌优势,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帮扶华文教育,培育华文报的未来读者。同时,针对年轻人读报习惯,我们将注重运用新媒介,发展新媒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