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8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在纽约生活的人都能感觉得到,无论在哪里,社区总是在不断变化。有的是潜移默化,有的是剧烈变化。长期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居民,看着熟悉的社区物是人非,不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对于索菲亚·戈德堡来说,社区的变化还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结束。在这个犹太居民社区中,华裔韩裔居民日趋增多。
报道援引《纽约时报》消息指出,最近的一天早晨,戈德堡女士坐在她整洁的7楼客厅,她的四周放着自己亲手绣制的各种肖像。对于周遭急剧的变化,她只能叹气。
98岁的戈德堡女士住在法拉盛的一栋19层高的公寓中,这栋公寓和邻近的另一栋公寓,是专门为大屠杀幸存者建造的。她说,当她在1978搬进来时,她的邻居都是从奥地利或者德国逃来的犹太难民,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以犹太人为主的紧密团结的社区。“我们经常开派对,”戈德堡女士说,“我们玩纸牌游戏。这里都是我们自己人。我们在公寓里庆祝犹太新年,祷告。”但是现在,戈德堡女士说,“它已经彻底改变了-我在这里没有邻居。”
对于戈德堡女士来说,这里的变化是逐步的,但也是天翻地覆的。在这栋居住着326名居民的公寓中,现在只有31名是大屠杀幸存者,其中更只有7人是从德国或奥地利逃来的。
新邻居都非常友好。但她说:“我们不交谈。我们只是说‘你好,再见’,仅此而已。他们不会讲德语。他们不会说英语。他们有的说俄语,有的说中文。有时候,他们只是摇摇头。”
戈德堡女士居住的法拉盛马丁·兰德屋(Martin Lande House)是由非营利组织“自助社区服务”于1936年开始建造的六栋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公寓楼的第二栋。最初的居民主要来自德国和奥地利,后来逐渐来了一些东欧和前苏联移民。而现在,那里的居民华裔和韩裔占压倒性多数。
这种变化也是一种自然的变迁,老人们一个一个地去世,有的住进老人院,新来的居民在语言和文化上都不同,很难形成紧密关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