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国新娘的持家之道:磨合与沟通尤为必要(2)
温暖的家庭氛围 不会感觉自己是一个人
与伊凡不一样,2004年2月嫁到新加坡的施文琴(41岁),跟先生的家人相处融洽。虽然刚来的时候,她也遭遇到一些误解与偏见,但是不久就赢得了理解和信任。
提到公公婆婆,施文琴自然流露出赞赏和尊敬。她说:“我老公跟我结婚以前,总是忙自己的工作比较多,倒是不太在意父母怎么样,父母去中国他也不陪他们。”施文琴的想法就不一样,她觉得父母年纪大了,出行都很辛苦,就对老公说:“你父母去中国,你应该陪陪他们,带他们到处走走。”她先生欣然接受她的建议,开始更多地关注父母的生活状态。去年8月,他们俩就带着公公婆婆去北京旅游。
此外,施文琴和丈夫每逢星期天都会去看望公公婆婆。“每个星期天早上我公公都买很多菜,中午我和先生通常会载我公公去我先生大姐家。我公公很乐意每星期煮一顿饭给大家吃。我觉得他很辛苦,但是他觉得很开心,每周见一次嘛。我家婆都不要等我们中午去载她,她都是一大早就自己搭车去,她要去照顾两个孙子。两个孙子都很大了,都工作了。老人家就是这样,从小把他们带大,跟他们的感情很好,总觉得在她眼里,他们都是小孩子。我公公婆婆人挺好,很开朗。”
施文琴很喜欢这种温暖的家庭氛围,她说:“一是很好相处,二是你不会感觉你是一个人。其实我们从中国来,最怕来到这里,感觉自己是个异乡人。”
除了对待父母这方面,施文琴觉得,由于她和丈夫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在很多方面想法也不太一样。
“两个人总会有一些分歧。在同一个文化中长大的人都会有分歧,更别说像我们这种在不同文化中长大的。”
她举例说,中国人可能比较喜欢议论,喜欢叽叽喳喳,她先生就觉得她不需要议论那么多。而且,她感觉她先生有些事情都不会跟她分享。“有些事情夫妻之间都不可以讲,也许在新加坡都这样。可是我觉得为什么不可以讲,追问他,他才可能会说。”
施文琴的先生大她九岁,从事化妆品柜台和展销会设计方面的工作。她感叹说:“我先生很有主见,他要做的事,比如工作上的,都不会听我的。反正就是慢慢磨合。”
生活悠闲 无需操心
施文琴觉得,待在新加坡会让她的心静下来,步伐也随之慢下来。她说,你可以不用忙什么事情,可以闲下来喝杯咖啡,但是在中国不是这样的,做事的时候就像打仗一样。同时她也意识到,也许是因为家里的经济不需要依靠她,她才能有这分闲心。
她说:“现在,我不用操很多心。”
她不知道先生挣多少钱。“我先生从来不跟我讲这些,我也不问。他属于自雇,不拿固定工资,薪水不一定。”施文琴自叹不会理财,说先生在这些方面倒是不错,“他比我会理财,懂得储蓄。”
虽然生活上不用操心,但施文琴仍然觉得自己要稍微有点成绩,才会令自己满意。她几年前在新加坡上了华文培训课程后,一直在一家华文补习中心工作。今年她决定休息一年,给自己充充电,明年再去上班。(周琼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