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恋父情结有多深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其性格中聚集多重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她后半生的凄凉结局。
我们知道,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她这三年。她所有的写作,她的经验就是她前二十年。她以后的书写,她的作品,只是在不断地咀嚼、涂抹,反复地利用她的这个前生。
张爱玲写作的原乡,她生命的原乡就是上海,就是那所老房子。张爱玲在这儿出生,在这儿度过了她的童年,并且最后又把她的豆蔻年华埋葬在这里。
上海,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无疑是一幢非常女性化的大楼——肉粉的墙面夹杂咖啡色的线条,多半是时间的关系,这幢大楼看上去有些暗暗的色调,仿佛沾染了灰的、旧日里女人用过的胭脂扣。楼前一排梧桐,倒是依旧生气勃勃的模样。这坐落在静安寺附近热闹街头的房子,便是才女张爱玲的公寓旧居。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张爱玲是如何在她那老房子里,在上海孵育出她的恋父情结,以及她自恋的人格特征,并且这些自恋的人格特征、恋父情结是如何在她的作品当中,形成她的人物,形成她的情结,形成她苍凉的底色。
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张爱玲产生了她终生无法解开的一个死结——恋父情结,并且由于恋父情结得不到回报而产生内心退缩以后的一种自恋情结。
张爱玲在此形成了她这样的一个心理特征:一、是永远解不开的恋父情结,二、是永远没有办法逾越的一种自我疏离的气质,那就是源自于她的自恋情结。
每个女孩子在她童年、少年的时候,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崇拜。每个女孩,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恋父情结,但是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女孩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她的恋父情结会慢慢地会转移,她会成熟,她会投射到应该和她在一起的异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过另外的一次异性的结合,来完成自己恋父情结的终结。但是张爱玲她没有终结她的恋父情结,她以后不断地和别的异性结合,只是为了延续她的恋父情结。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来说,一个女孩没有办法解开的恋父情结,就是没有可能得到回报的时候,往往会走向内心,会从失去的当中寻找一种补偿,那就是自恋。于是张爱玲在父亲的爱被别人夺走以后,她就形成了她一个病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卑、自恋、自爱、自私,而这种自卑、自恋、自爱、自私的人的一个特征,就是好胜。
从张爱玲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出她恋父情结的流露和涂写。从张爱玲的成长来看,她自幼便与母亲分离,于是很自然的把父亲当作最亲近的人。而她自身性格的敏感又导致了她对父亲过于关注。也就造成对继母的极端抵触。在和继母矛盾激化的同时,她的恋父情结也变的更加严重。恋父情结的无法回归就是张爱玲的一个伤口。就连张爱玲自己也说,我不断地舔着伤口,舔着舔着对伤口也有感情了。所以这个伤口就伴随她一生,伴随在她的作品里面。也成为了她的死结。是她命运悲凉的起点。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