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外中餐业如何更好发展?传统文化是“金钥匙”

2012年09月10日 08:5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海外中餐业如何更好发展?传统文化是“金钥匙”
饺子也是外国人喜爱的美食。(崔昕 摄)

  “如何让中华美食走向世界?”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最近走访了不少京城侨界和餐饮业界人士,他们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

  拯救海外中餐业形象

  8月24日,适逢北京中华厨皇协会成立3周年,该会主办了“走向世界的中华美食”活动启动仪式。

  北京中华厨皇协会是由北京市侨联支持的独立法人社团组织。自2009年成立以来,协会致力于向海外弘扬中华餐饮文化,服务海外侨胞,推动海外中餐业发展。那么,北京中华厨皇协会启动“走向世界的中华美食”活动的背景是什么呢?

  有人说,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靠的是“三刀”:菜刀、剪刀、剃头刀。而在“三刀”之中,分量最重的无疑是菜刀,因为对于很多海外华侨华人来说,中餐馆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但是,近年来,中餐业在海外遇到了诸多问题。

  2009年协会曾与北京市侨联共同组织国家级烹饪大师、艺术家等组成“中华烹饪文化代表团”赴欧洲巡演,在当地引起轰动。与此同时,代表团也发现,海外中餐业的发展已经不具往日繁荣景象,进入了深度徘徊期。

  北京中华厨皇协会顾问任梦云曾随团出访。他说:“从代表团访问的意、比、荷三国的情况看,中餐馆呈三三制分化:1/3的坚持经营,但顾客寥寥无几,难以支撑;1/3的改日式自助餐厅,生意勉强维持;1/3暂停歇业,改作他用。”

  传统文化是“金钥匙”

  海外中餐业进入深度徘徊期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拯救自己的形象?如何更好地发展?

  归侨、中华厨皇协会会长曹彬分析说,这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海外对国内非典、“苏丹红”、“三鹿奶粉”等事件的负面宣传,对当地中餐业的影响十分巨大。二是海外中餐馆主体是走传统低端路线,很少有星级以上标准,不注重创新,抗风险能力和生存能力低。三是中餐馆数量发展太快,缺乏协调管理机制,相互间恶性竞争,影响了中餐馆的整体形象。

  曹彬说,举办“走向世界的中华美食”活动就是一种尝试。其活动内容,用曹彬的话来说,就是“组一个团、开一个班、建一个基地、挂3个牌”。

  即组建中华烹饪技艺巡回讲习团,传授中国烹饪技艺,长效有序地改善海外中餐整体烹饪水平偏低的现状;专门为海外的厨师开设回国进修班,为海外中餐业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精湛烹饪技艺的高端人才;建立厨师海外劳务派遣基地,解决海外中餐业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开展“中华美食名菜名点”、“中华美食名师”和“中华美食名店”的挂牌评定工作,逐步建立行业规范,推动海外中餐业有序竞争及科学发展。

  曹彬认为,归根结底,这些活动的“根本”在于传扬中华传统餐饮文化。可以说,传统文化是打开海外中餐业问题的“金钥匙”。他说:“中华烹饪文化代表团赴欧洲巡演的成功,也说明了这一点。我们把中华烹饪绝技中的抻龙须面、传统雕刻、打月饼、包饺子等作为展演节目,以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餐具如鼎、漆合、盖碗作盛具,带给海外侨胞和友人足够的震撼力。”

  侨联是桥梁和推手

  在海外推广中华美食,中国侨界为什么冲在前面?

  中国侨联主席、北京中华厨皇协会名誉会长林军说:“餐饮文化、烹饪文化是超越任何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它无涯、无边,没有起点,更没有尽头。一席精美的中餐菜肴,可以勾起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也可以引起那些对中华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向往。中国文化自古就讲究美酒配佳肴,一壶配着中华美食的美酒,可以论尽古今英雄,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不正是中华餐饮、烹饪文化大行其道之时吗?”

  因此,他认为,中国各级侨联组织以中华餐饮文化为载体开展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侨联主席李昭玲认为,侨联以中华餐饮、烹饪为载体开展海外工作,有很多优势:一是专业资源优势。北京中华厨皇协会是囊括了在京大部分烹饪大师、烹饪泰斗的专业团体,有一支能适应国外环境的、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专业厨师队伍。二是海外侨界资源优势。侨联作为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涉外人民团体,与海外侨界的交流日益深入,并积累和涵养了大量的海外侨界资源。

  她认为,两者结合起来,走向世界的“中华美食”名片就会更加绚丽夺目。(聂传清)

【编辑:王海波】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