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看中消费能力 新加坡“软硬兼施”吸引中国游客

2012年10月07日 11:3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给全球旅游目的地带来巨大商机。华人居多数的新加坡,近年来在旅游“硬件”和“软件”上狠下功夫,凭借发达的旅游和服务产业基础设施,日益成为中国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中国游客多 消费能力强

  据新加坡旅游局公布的年度数据,2002年,中国是新加坡第三大外国游客来源国,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入境的中国游客约为67万人次;从2003年至2011年,中国一直是仅次于印尼的第二大外国游客来源国,去年入境新加坡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157.8万人次。

  新加坡旅游局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兼署长周振兴受访时介绍说,今年前5个月,来自中国的游客为85.6万人次,同比增长30.7%。“我们预计旅游将受到经济下行因素的影响,增速会放缓。但中国游客数量潜力仍然很大,我们预计将会有更多的中国游客到新加坡旅游。”

  周振兴说,购物和住宿是中国游客在新加坡消费的主要部分,约占总额的70%。“中国一直是新加坡排名前五的旅游收入市场。2011年中国游客人均在新支出约为1337新元(约合1087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据仅为467新元(约合380美元),10年间增长了近3倍。”

  一些业界人士表示,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已经超过了日本游客,中国买家是奢侈品和顶级品牌的常客。

  品质更高 偏爱自由行

  新加坡明鼎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吴娜介绍说,最近几年在中国游客的行程安排上,新加坡所占的比重比以前多了。以前往往是新马泰一圈,新加坡只是过境,停留一个晚上或一天,但现在停留的时间比以前长。这种改变跟新加坡近几年加大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广有关,也与中国客人更加注重旅游的品质分不开。

  吴娜说:“以前的中国出境游,往往是跟团为主,因为比较便宜,但现在更多的是几个家庭组成的旅游团,更注重旅游品质。”从旅游的客源来看,以前是中国一线城市居多,近几年二、三线城市的客人大幅增加。

  新加坡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来新加坡的旅游者更多使用电子平台研究、策划和预订旅游行程。大部分中国游客乐于上网研究旅游攻略,更青睐自由行。数据显示,中国游客自由行和跟团旅游的比例大概在3:1 。

  周振兴说,除了游览新加坡地标性的滨海湾、鱼尾狮公园、圣淘沙等传统景点,中国游客还注重感受新加坡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选择去最潮流的气质小巷哈芝巷和充满异域风情的阿拉伯街,体验不一样的休闲生活。

  “软硬兼施” 精彩无休

  周振兴介绍说,新加坡十分重视中国市场的开拓,推出一系列措施吸引中国游客。在旅游硬件方面,新加坡在众多旅游景点增设了华文导游,设立了华文指示牌和说明。中国游客可以乘坐遍及全岛的公共交通系统游览各处景点,一路必定会得到懂华文的新加坡人的热心帮忙。

  软件方面,新加坡旅游局则从宏观政策层面保障中国游客入境更加便捷。

  2005年,新加坡政府正式公布了一系列方便中国公民访问新加坡的措施,比如向15个中国城市的常住居民提供“便捷多次往返观光签证”、向5个城市的常住居民提供“便捷观光签证”和“96小时特许过境免签证”等。签证的办理时间也逐步缩短,最快只需1个工作日。中国公民不仅可以在新加坡驻华使领馆办理签证,也可通过指定的众多旅行社代办。

  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交通也更方便。除原来已有的新加坡与中国一线城市间的直航外,面向中国二、三线城市的航班近年纷纷开通。今年8月,新加坡航空旗下酷航开通了至天津的航线,紧接着还将开通飞往青岛和沈阳的航班。

  为吸引游客,新加坡还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如最近开放的滨海南花园、即将开幕的海洋生物园和河川生态园,以及即将和游客见面的访新大熊猫凯凯和嘉嘉。

  此外,作为全球商务会展中心,新加坡每年都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几乎全年无休。世界名厨群英会、新加坡热卖会、F1大奖赛、热带圣诞节等活动深受中国游客喜爱。(记者胡隽欣)

【编辑:陆春艳】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