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在大洋彼岸 探访海外华人身后的“空巢”父母(2)
电子设备解燃眉之急
北京市侨联于今年3月起对侨界空巢展开专项调查,先后制发了调查登记表,根据该市各城区、局(总公司)和高等院校侨联、各侨联社团反馈的情况,建立了900多位空巢老人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分析显示,目前侨眷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包括不能做家务、孤独无人陪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住房没电梯、看病挂号难等。他们亟需的帮助主要包括请保姆照顾、提供老年人餐桌、配备电梯、请人陪同看病、希望入住养老院等。
在张玲居住的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区,像她这样的空巢老人都在家里安装了与电话连接的报警器,按下报警器,家庭住址、病例等信息就会传到医院。“我这样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很多,真有了事,这起码可以应急。”张玲说。
不仅如此,北京市从2009年开始,为20万名老人配备了一种叫“小帮手”的电子服务器,由65岁以上老人自愿购买,可以一键接通亲属电话、紧急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
老年餐桌提供一日三餐
李黎的老伴张渗几年前心脏病发作,自己又患上了美尼尔综合症,每天做饭都成了问题。于是,老两口雇了一名钟点工,专管一日三餐。
2009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提出要利用城乡社区公益性用房、单位内部设施、居民空闲房屋等社会资源建立养老(助残)餐桌。采取政府适度补助租金、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由各级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工作主管部门,选择有资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餐饮企业提供社区餐饮服务。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具备条件的城乡社区(村)建立养老(助残)餐桌,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服务,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家庭送餐服务。
北京市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已经建立了3837个养老(助残)餐桌。不过,在老两口居住的北京市石景山区何家坟社区,老年餐桌并没有得到充分使用。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尽管社区可以帮助有需要的老年人联系周围饭店提供老年人订餐服务,但全社区414名60岁以上老人中,只有三四家使用了此项服务。这一方面是因为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并不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九养”办法》只适用于北京市户籍,像李黎两口这样的有需要户口却不在北京的老人并不能得到这样的服务。
居家养老员上门做家务
除了老年餐桌,北京市从2009年开始,招聘了4400名居家服务养老员,何家坟社区也组织了“为老服务队”,像李黎两口这样高龄的空巢老人是服务队的重点帮助对象。
记者到李黎家采访的这一天,正赶上服务队上门服务,擦窗户、拖地,三五个年轻人不到半个小时就将老人家收拾干净。“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好,他们(服务队员)隔三差五给我打电话关心我,还帮我买菜、干活。”李黎说。服务队队员介绍,小区里一位退休不久的老人住的离李家不远,专门负责照顾老两口,不仅经常到家里查看,有什么事情老人也可以随时打电话。像李黎这样的情况,社区都安排了专人负责。
尽管如此,大多数中国老人不愿意麻烦别人,而社区的力量也的确有限。在何家坟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有72人,像李黎这样的空巢老人有14位,而“为老服务队”只有5人。社区主任许金环承认,社区能做的事情并不多,养老最终还是要依靠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