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华人释放文化正能量 助力中国软实力提升
中国元素的跳跃
中国元素越来越受欢迎了。海外华裔青少年和外国朋友正在通过各种方式与中国文化亲密接触。
前几天,参加“第十五届世界海南青少年冬令营”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们刚刚结束了他们在海南师范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其中的剪纸课引起了营员们的极大兴趣。看着一张普通的纸能剪出那么多图案,营员们个个兴致勃勃。海南冬令营活动自从2000年开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青少年超过1000人参加。而这个活动只是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不久前,由中国国务院侨办、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广东省侨办承办,禅武中心协办的“第二十三期海外华人文化社团中华才艺(狮艺)培训班”在广东禅武中心文化馆举行结业典礼,来自10个国家的40名学员经过20天的禅武狮艺培训学习圆满结业。在20天的课程里,学员们了解了禅武文化,学习了狮艺理论、基本步型及套路,领略了中国的禅茶、书画等艺术,聆听了中医文化等讲座。
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汉语的推广也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绩。据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在华人聚居的大城市里,不少老外为方便与华人沟通,不仅精通汉语,更是学而优则教。他们通过出书、办学或其他方法教授其他外国人学习汉语。汉语专家指出,老外教中文,充分体现了汉语走向国际化的趋势。
说起海外的中国元素,自然离不开各种传统节日。如今,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已成为许多外国朋友津津乐道的盛事,唐装、红灯笼、中国结等成为他们喜爱的物件儿,舞龙、舞狮、赛龙舟等成为他们热衷参与的盛会。
文化基因的魅力
这些中国元素如音符般跳跃在世界舞台上,其反映的正是中国软实力的提升,而海外华侨华人在其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不久前,由华侨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2)》(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京发布。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特聘教授王志章对“软实力”的理解是“一种认同感、吸引力”。海外华侨华人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中国文化的承载者,又是祖(籍)国形象的代表者。他们长期或短期居住在国外,或是已经加入他国国籍,这种特殊背景使他们成为住在国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座桥梁。
对海外华侨华人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方面所做的贡献,王志章进行了一番梳理。他指出,首先,他们促进了中国发展模式在海外的传播。这其中,海外华商的桥梁纽带作用不可忽视。由于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在直接参与中国经济发展中所积累的经验,华侨华人常常会在经营和管理中将中国发展的文化理念植入自己的企业精神之中,带到住在国,产生扩散效应。换言之,成功的华商在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过程中,把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带到了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其次,推动了海外学习汉语的热潮。第三,以文化为媒架起了民间交往的桥梁。第四,借助华文媒体提升了中国的“声誉资本”。第五,凭借社团组织增强了华侨华人的凝聚力。
蓝皮书指出,传统价值观念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民族文化遗传基因”,中华民族的归属与认同是凝聚华侨华人的“磁石”。带着这种文化基因走向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在释放文化能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他国文化,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构建中国软实力的新元素。
为了更好的明天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华侨华人在提高中国软实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不过,蓝皮书指出,目前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受到了一些限制。比如,文化“赤字”现象突出,无法满足华侨华人对祖(籍)国文化了解和传播的需求;国家软实力建设模式单一,海外华文媒体整体实力不强,缺乏针对性;华侨华人优势资源整合不力,群体形象仍未得到彻底改变等。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努力了。比如,国务院侨办精心打造“文化中国”品牌,其中包括“四海同春”、“名家讲坛”、“中华才艺”、“中华医学”、“中华美食”、“中华武术”等特色文化活动。这正是国侨办应海外侨胞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重点打造的侨务文化品牌。
不过,在强调海外华侨华人为提升中国软实力做贡献的同时,有些问题需要多加注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邱立本在蓝皮书中强调,不能把华侨华人简单地说成是中国的软实力,更不能把他们当成中国的代理人,以免授人以柄。此外,王志章还在蓝皮书中建议,要为华侨华人在构建国家软实力中发挥作用提供法律保障;建立预警机制,高度关切海外华侨的人身安全;建立健全侨情信息反馈机制等。(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