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媒谈土生土长与融入:融入是一生的功课
中新网3月2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发表文章,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土生土长”和“融入”之间的关系,指出“融入”是一个长期的功课,无论出生在哪里,都要用自己的胸怀与努力融入时代和环境。
全文如下:
盘点近来听得最多的词便是“土生土长”与“融入”,土生土长意即这方土地出生与这方土地成长的新加坡公民。那融入呢?指的就该是非出生在新加坡,但有部分成长阶段在新加坡的新老公民、永久居民以及持工作准证的外籍人士。这样细分下来,似乎出生的那一瞬间很关键,是衡量的标尺。
朋友A是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一位跨国公司的总裁。他的两个儿子均出生在美国,长子3岁时回到新加坡,孩子们入籍新加坡。从此几十年在新加坡成长,不土生但土长,他会比土生土长的国人缺少爱国情怀吗?
朋友B是位世代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家族企业遍及亚太地区。其长子,生于新加坡,2个月开始成长于中国,学习在中国,留学在英国,成为优秀的企业接班人,新加坡是几年回一次蜻蜓点水的度假地,土生不土长,他要“融入”吗?原来,土生土长的并不意味着顺理成章就孕育“土生土长”下一代。
朋友C是位标准的老移民,入籍新加坡15年,这位医学博士为无数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带来健康的福音,他的一双儿女生于斯,长于斯,那是不是该说“融入的”孕育了“土生土长”的?
朋友D是位标准的新移民,入籍新加坡二年,是位华文老师,每天披星戴月,勤勤恳恳的为提升学生的华文水准呕心沥血,我问她“你如何看待你的融入?”这位朴实的华文老师用手指了指书桌旁推得像座小山似的复习书,平静地说“孩子们的进步就是我的融入”。当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们有朝一日能熟练运用华文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时候,不就是这位华文老师最欣慰最幸福的时候吗?能说心中没有深深的爱吗?
朋友E是位永久居民,一位高科技专家。百善孝为先,为了方便照顾故乡年迈的父母,需要经常往返飞行。他用他尖端领域的智慧为新加坡贡献着,彼此之间的成就早已超越了一张身份卡的颜色,说起融入,他朗朗一笑,“科技比我们人性更先一步融入了”。
生活如同地球的运转,从来不会停歇。
相同的成长环境与文化背景固然让人找到更多的交集,但并不意味着交集越大心灵的距离就越近,联手的力量就更强大。经常出国的人都有这份体验,越是在国外越能深刻理解什么是爱国,若从来没有跨出家门,很难领悟国与家的唇齿相依。
核心归属感为了人心更团结,核心价值观为了方向更一致,核心凝聚力为了力量更强大。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融入是一个人一生的功课,如同婴儿要融入幼儿期,幼儿要融入儿童期,儿童要融入青少年期,青少年要融入成年期,成年要融入老年期。无论出生在哪里,都要用自己的胸怀与努力融入时代,融入环境,融入发展,融入变化,融入动态的平衡。不能回头的是岁月,能够把握的也是岁月,不能改变的是变化,能够适应的也是变化。全在一念的心态上。(焦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