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加坡外籍新娘群体 文化冲突易导致婚姻陷困
中新网4月23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步入21世纪以来,新加坡公民和非公民的异国婚姻一直占本地结婚总数不小的比例,当中又以本地男性外娶的个案居多。随着外籍新娘的增加,其中有一群处境或许更复杂更艰难,尤其是在文化差异、语言交流、居留权及就业等方面。这些困难若没有及时处理,当婚姻亮起红灯,或当丈夫遇上意外时,受害的不只是她们,还有她们的孩子。记者日前关注这一群体,探讨她们所面对的困境。
来自泰国东北部的乌隆他尼府(Udon Thani)的萝丝(33岁)约7年前认识了现年49岁的丈夫。回忆起自己和丈夫的相遇,她甜滋滋地说,一切似乎冥冥中已有注定。
当年,萝丝的丈夫陪朋友到泰国约见一名网友,该名网友则找了萝丝一起赴约,两人就这样结识。丈夫回到新加坡后,两人一直通过网络保持联系,两年后才正式交往。萝丝说,丈夫顾及自己比她年长,所以一直不敢行动。
交往一段日子后,两人最终在2010年共结连理,萝丝也为了丈夫而移居到新加坡来。
像这样由公民和非公民组成的异国夫妇在本地不在少数。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本地有约11万4000对异国夫妇,而外籍配偶中86%是永久居民,其余则持其他居留准证在这里逗留。
异国婚姻中,68%的外籍配偶来自东南亚,25%则来自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
数据也显示,2011年结婚的公民中,有39.4%的伴侣并非本地公民,较2001年的34.0%多。而且在这类婚姻中,男性外娶的比例接近八成,妻子绝大部分是来自亚洲。
人数日益增加的外籍新娘中,不单只有越南新娘、中国新娘等,还有其他地方来的新娘,如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地。不过,总理公署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受询时,表示无法提供确切数据。
差异引发冲突与摩擦
这些外籍新娘远嫁他乡,必须面对的问题不少,有些甚至变成夫妻关系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引爆,摧毁婚姻。
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受询时说,过去四年,每年平均有30到60名外籍妇女和她们的孩子到政府资助的庇护所寻求援助。寻求庇护的外籍妇女主要是庭暴力的受害者,其他则面临经济困难、家庭排斥,或是变成单亲妈妈。
成立于1998年的新加坡总教区移民与旅者牧民委员会(ACMI),多年来致力于协助在本地碰到困难的外籍移民,从2006年开始有外籍新娘上门求助,或是由非政府组织,如妇女行动及研究协会转交来的个案。ACMI高级执行人员洗志芳说,一般上那些通过婚姻介绍所或亲朋戚友介绍而认识丈夫的外籍配偶,很多时候两人的感情基础不深,若不及时化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冲突与摩擦。
她举例说,一些越南新娘听不懂英语或华语,与丈夫和他的家人交流时无法表达自己。“曾有一对夫妻在接受婚姻辅导时,丈夫说完后,我问妻子明白他说了什么吗,她却只是一直微笑,保持顺从的态度,让人看了很心酸。”
语言沟通很重要
根据ACMI的数据,去年接获177通来自外籍配偶的求助电话,前年则有210通。外籍配偶是寻求援助的第二大群体,仅次于外籍劳工。以国籍来看,外籍配偶中占头三位的分别来自越南、泰国和中国。
在所有求助电话当中,婚姻问题和寻求离婚是最常见的问题,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则排名第二,这些都与外籍配偶有关。
ACMI去年共处理38起外籍配偶个案,比前年多了8起。ACMI执行理事长邱鼎福说,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因为涉及外籍配偶的个案往往比较棘手,花费的时间较长,耗费资源较大。在他们去年处理的这类个案中,有13起还涉及家庭暴力。
洗志芳说,异国夫妇可能因错误的原因而结婚,本地丈夫可能想找个听话的老婆,外籍妻子则想找到更好的生活,他们如果不能满足彼此,问题自然产生。“一些丈夫甚至威胁妻子,如果不听话就不帮她申请更新准证,最后有些妻子可能无法留在本地。如果她有孩子,就要被迫和孩子分离。”
洗志芳说:“就跟一般夫妇一样,沟通是很重要的,可是有些外籍新娘的教育程度不高,不会说英语或华语。”
为了促进夫妻之间的沟通,让他们的婚姻能够长久,ACMI认为应该从问题的症结着手,从前年开始开办语言课程,教导不谙英语和华语的外籍新娘。她们只要支付50元就能上10堂两小时的课。
萝丝去年开始上华语课程。她说,参加课程也为结交新朋友。她说:“我能以英语和丈夫与家婆沟通,关系融洽,可以说,我真的很幸运,但我仍想学华语,更好地跟家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