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裔老人晚景孤独令人忧 解养老之困需多方关注
中新网4月26日电 据《英国侨报》报道,在大伦敦地区居住的华裔有124250人,其中超过65岁以上的华裔老人数量为7713人。据了解,在英国的华裔老人有将近一半过着独居生活,不少靠政府养老金勉强生活,缺乏子女照顾,孤独终老,晚景十分惨淡。
中西观念差异 子女养老观念淡薄
全国华人保健中心(Chinese National Healthy Living Centre)总监陈寄峤说,尽管东方人概念中老人晚年应当由子女照顾,但是由于许多华人孩子从小在英国出生,受西方教育长大,赡养老人的意识比较淡薄。不少华人子女远离父母,在别的城市工作,因此很少有子女能够在老人身边照顾老人。伦敦的甘顿华人社区中心家居护理计划经理侯森能也表示,在英国关于老人的抚养子女只有经济上的义务。社会对于子女赡养老人的道德要求不像中国那么高。侯森能说,在他派出护理人员的家庭中,很多老人的子女大概一个月左右才看一次老人,有些子女甚至几个月都没有探望过老人。虽然社区和政府给予老人很多帮助和支持,但是缺乏子女的关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少数民族老人照护者中心的Ruby指出,少数族裔长者,尤其是华人长者,与本地白人在养老方面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本地白人本身更倾向着重独立性,故他们享受独居生活。而华人有着传统的观念,比较希望能与子女住在同一屋檐下。所以在条件、环境不允许同住的情况下,适应独居生活便成了长者需要面临的难题。
疾病缠身难自理 独居老人病死无人知
对于独居老人而言,身体健康显然是第一位的。一些年长的老人,身患疾病独居,没人照顾,晚年生活十分孤独凄凉。
洪祖欣八年前就开始从事华人社区的工作,是华福信托基金会的志愿计划主任,他每周定期去Soho地区探访的华裔老人有25到30位左右。他告诉记者,前不久有一位老人刚看过医生,自己在后一天探望过他,然而其后就一直联络不上,专门联络他的社工那几天也生病了,没法前去探望他,五天后在老人的寓所发现他已经过世。至今这个案件还在调查过程中。这些独居的老人,特别是身体状况不太良好的老人,急需社会的帮助和给予更多的关心。洪先生说,一些老人家如果身体不好,他每周会去探望他们三次,如果老人身体健康,经常外出活动则一周去一次,保持电话联系。
在甘顿华人社区中心,记者看到了92岁高龄的甲太太(化名),她是一位独居老人,她患有耳疾和视力低下,鲜有人探访,日常起居成了大问题。由于身体的原因,她都无法自己提款支付日常花销,当工作人员带她到银行提款的时候,发现他的所有证件都已经过期。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更新了护照,乘车证等一系列证件,如今老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安排护理员每月陪她去取款,才能完成日常理财。
独居老人内心多孤独 担心未来养老状况
华人的独居老人大部分住得比较分散,因此很难有一个集中的社交圈子,部分独居老人甚至存在语言沟通,这也导致不少老人产生孤独感。另外,丧偶、与另一半分居、离婚、与朋友失去联络的老年人也更容易感到孤独。
李先生今年80多岁,1976年从香港来到英国,在中餐馆当过主厨,离婚独居目前住在Soho的一幢公寓里,由政府提供住房补贴。经常来探望他的助工Joe告诉记者,这位老人性格脾气比较古怪,常常需要助工前来调解。因为有哮喘等多种疾病,他每天需要吃很多不同种类的药,精神不济。李先生说自己也时常觉得孤单,但是也无可奈何。平时最大的消遣就是看看电视,也不怎么去社区中心活动。谈到自己的女儿,李先生频频摇头,他说自己辛苦了一辈子,赚了辛苦钱都给了女儿买房,但是后来女儿到了大陆做生意,却再也没有来探望过他。“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如今面对子女的冷酷无情,李先生已经十分平静。
相较而言,一些身体健康、爱参与社区活动的老人,性格开朗的老人比较能够适应独居生活。郑女士今年83岁,是来自新加坡的华侨,1966年就来到英国打工,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没有结婚,却有着良好的心态,她说自己每天作息规律,不觉得孤单。白天到各地华人社区中心溜达一圈,和朋友聊天打牌,回到家则打打太极,看电视学学英语。
陆太太今年72岁,1992年她同丈夫一同从香港搬到英国居住,目前和先生一同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日子还算过的舒畅。她告诉记者一周会去华人社区中心2-3次,先生下棋,自己则和老年朋友聊聊天,倒也不觉得孤单。谈到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有何担忧时,陆太太表示,唯一担心的是等到将来身体都不好的时候,担心子女无法照顾,“听说英国的养老院价格很贵,一周就要近千镑,我们担心负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