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子女教育:中国式“包办”遭遇澳洲式“放养”(2)
是否允许女儿在外过夜
对于曹先生和其朋友来说,在鼓励他们的儿子积极融入当地孩子的圈子同时,男孩的青春期不可避免的鲁莽冒失让他们经常感到担心却又无可奈何。但对于居住在康士比(Hornsby)市的吴女士来说,家有女儿初长成,更是让人不省心。该不该让自己10岁的女儿开始参加“sleepover”(过夜)的活动或者聚会,就是吴女士的困惑之处。
日前收到的“sleepover”邀请函已经是她女儿今年收到的第二张同样主题的邀请函,还附有节目单如枕头大战、“黑夜杀人游戏”等,第一张是新年露天过夜派对。
“过夜”在澳洲颇为流行,尤其是学龄孩子在学校假期、生日或者节假日时,几个同学朋友聚在某一家庭或某处,在那里吃饭、举办活动、住上一晚。吴女士一位当地同事的女儿,5岁起就开始时不时到相识朋友或同学家过夜,还经常邀请吴女士的女儿参加。但吴女士总觉得不放心,每每以其他借口推脱。
但女儿上到3年级之后,开始明确要求要参加过夜活动,因为周围的同学们都参加。吴女士第一次拒绝时,女儿感到很委屈;第二次拒绝时,女儿好几天不和她说话,还说:“XX和我说了,她们那天的Sleepover非常开心”;第三次,她女儿和她吵了起来。女儿开始对吴女士很有意见,老问:“为什么别人可以sleepover,我不行?”“妈妈,你应该信任我。你为什么不让我试一试?”“妈妈你不尊重我,你太粗暴了。” 吴女士每次都说“我是为你好”,但是女儿每次都顶:“It’s not fair (这不公平)!”
吴女士咨询过好些华人以及当地家长。大家意见不一,不少华人家长表示反对,“男孩子去同学家过夜,或者参加外面一些机构举办的过夜活动,我们不会反对。但是女生就不可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交技巧,不是在外住一晚就可以培养的。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不是睡在一起说几句悄悄话就能建立。但是要伤害一个女生,一晚的时间已足够多。”
吴女士说:“每天看到报纸、网络上有女孩遭受性侵的新闻都让我胆战心惊。女儿没有成年,许多事懵懵懂懂,有什么差池我们就得后悔一辈子了。”
赞成者认为,这种过夜交友活动不错,孩子们可以玩团体游戏,体验别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还锻炼独立和社交能力。而且女孩子非常喜欢夜间一起说说悄悄话,这也是给她们释放的空间。一位家长说:“女孩大了,一味限制只能引来逆反。班上的孩子都参加,你不让她去,她会觉得被孤立,越不放手就越难放手。” 还有一位家长说:“不少中国父母老是觉得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所以总是无视孩子们的要求与爱好。”
各种说法都有道理,吴女士也犯了难,现在只要一听到Sleepover一词就头大。她也明白,随着女儿开始进入青春期,还有更多教育难题在等着她。
选择华人孩子多还是少的学校
2年前张女士举家移民来到悉尼,现11岁的孩子就读一家私校。
当时张女士带儿子去看过两家私校。儿子非常喜欢其中一家华人较多的学校。考虑到孩子是“洋插班”,为了让儿子更快更好地学习英语,多交当地朋友,融入主流文化,不扎“华人堆”。张女士还是选择了另一家华人很少的私校。在孩子的学术成绩和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之间,张女士更看重后者。
可这种努力的融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用张女士自己的话来说“无论是孩子还是我都感到一种强烈的尴尬和迷失”。她经常询问孩子和班上同学关系如何?孩子说还好。但是第一年,她儿子没有接到任何同学生日会的邀请,假期时也没有看到儿子和班上同学往来。她到学校了解儿子的情况,老师说他虽不算特别活跃,但也不孤僻。
张女士于是帮儿子举办生日会、举办各种派对,邀请当地的同学和家长参与。她还积极参加当地教堂的活动,并拉上儿子。可是儿子非常抗拒,认为妈妈在选学校、选朋友、选活动各方面都管,是“包办妈妈”,让他很烦。
张女士很难过,毕竟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张女士把心里的苦恼告诉一位朋友,这位朋友认为有的华人家长担心孩子老跟华人孩子在一起就无法真正融入主流,这是一种误区。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会产生族群和身份认同意识。有的孩子看到如果周围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太少,会认为自己和大家不同,属于少数群体,有可能产生孤独感。这位朋友对张女士分析,她儿子本身的性格比较内敛,有自己的想法,不可操之过急,与其强行快速融入倒不如循序渐进慢慢过渡,多交几个华人朋友,适应环境后再寻求融入。
现在张女士非常纠结,不知是否需要换回儿子原先喜欢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