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华侨华人民间文献展示室保存侨史记忆
中新网6月11日电 (杨凌霄)各类侨批、“卖猪仔”合同、移民口供纸(簿)、入境宣誓单……一个近40平米的展室,却浓缩了华侨华人百年的沧桑历史。
国务院侨办“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团近日在暨南大学图书馆参观了“华侨华人民间文献展示室”。该展室2011年11月建成开放,是全国唯一以收藏华侨华人民间文献为主的主题展室。
“这些口供纸是在美国实施排华政策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移民文献,是为了应付入境美国移民官员审问的手写问答资料;这些侨批又称‘银信’,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或邮政机构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汇款附言等。”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徐云向“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团讲解着“华侨华人民间文献展示室”所藏文献。透过这些百年前的文字,媒体团仿佛穿越时空,走进近代华侨不平凡的生活,见证了他们的酸甜苦辣。
据悉,暨南大学通过购买和受赠等渠道,现已征集了自中国晚清以来的华侨华人民间文献原件三百余种,并以原件展出。文献涉及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墨西哥、瑞士、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日本、朝鲜、越南、毛里求斯等五大洲各国。
徐平介绍,征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华侨华人的移民文献;二是华侨华人支援近现代中国革命的文献;三是华侨华人支援侨乡发展和建设文献。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颇具价值的华侨华人民间文献已隐身乡野,或残缺不全。对这些华侨华人民间文献进行抢救性收集,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朱丽娜告诉记者。
目前,全球有5000万海外华侨华人和3000万归侨侨眷,分布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伴随着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社会活动,记录、衍生和积累了大量的民间文献,如证件、证明、票据、侨批、族谱、电报、信函、手稿、文件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