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中国移民眼中的新加坡:华人习俗保留相当完整(2)
邹琪:见证了发展和变化
1963年出生的邹琪(财务行政管理人员),早在1990年就来到新加坡。
她说,来新加坡之前,她对这里的印象只是觉得它非常发达,是个安定的国家。来到这里之后,她觉得这是个非常亲切,令她感觉熟悉的环境。
邹琪说:“刚来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在外国,这里很多建筑很像中国南方的城市,这里也有很多人说华语。”
不过,因为本地华人的籍贯多是福建、广东、海南等,对于来自西安的她,好些人不很清楚西安在哪里,当年甚至有人问她,西安在广东的哪里之类的问题,让她有点啼笑皆非。
华人习俗保留相当完整
不过,让她真正感到惊讶的,却是看到本地华社对华人习俗保留得相当完整。邹琪说:“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已经看不到的民间习俗和仪式。例如我刚来时,就觉得这里中元节很特别,很有民间色彩。”
邹琪在1995年成为新加坡公民,如今丈夫也是新加坡公民,17岁的孩子则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
在这里的20多年,邹琪见证了新加坡的诸多发展和变化。她说:“这些年来,新加坡的变化确实相当大,以交通而言,地铁站更多了,巴士站也更美观更实用了。”她也觉得,本地的公共图书馆很好,让居民能免费借阅各种图书。
邹琪说,来之前自己对新加坡的建国历史并不太熟悉,只知道新马两国地理位置接近,在这里住了这段时日,现在对新马的历史有了更多了解。
观看国庆庆典记忆犹新
刚来新加坡那年,她曾现场观看国庆庆典,对此还记忆犹新。她非常感激当年送票给她的同事,让她机会感染这举国同庆的激动。如今,新加坡即将庆祝独立48周年,她说:“我们定居于此,希望新加坡继续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富足。”
邹琪说:“对很多普通民众而言,这里的医药费可能偏高,生病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会变成沉重的负担。”一旦生病,到私人诊所看病的费用较高,而政府诊所需要排队等较长时间,对国人来说这的确是问题。尤其是人口逐渐老化,大家对于医疗的需求肯定增加,经济上的负担也加重了。
当然她也看到政府正努力在改善医疗体系。因此,在今年国庆,她希望看到国民医疗保健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
陈瑞兴:与国家同龄的自豪
1965年出生的陈瑞兴,每年都和新加坡同岁,今年也48岁了。
与自己的国家同龄,总有特别的感觉,陈瑞兴说:“我与国家一起成长,看着国家的起起落落,也看到国家日益繁荣,一年比一年进步,交通方便,人人安居乐业,感到很开心也很自豪。”
他说自己在服完兵役后就加入船运物流业,而新加坡正是全球一个主要的船运物流枢纽,这点他尤其引以为傲。
打消移民念头
陈瑞兴曾在澳大利亚工作两年,当时30岁出头,他曾考虑就从此留在国外,不过后来因为无法割舍对国家和家人的感情,决定回到新加坡。之后他自己创业,如今是一家物流公司的老板。
陈瑞兴说,他很佩服建国总理李光耀,虽然他年事已高,每年国庆仍然出席庆典和大家打招呼,老当益壮。
他自己因为和新加坡一样年龄,随着国家的成长,自己也越来越“年长”。他说:“再过两年,我们就要50岁了,我希望我们一样依然有活力,精力充沛。我希望我们能一起稳健成长。”
他说,现在的经济环境充满挑战,物价上涨,做生意困难,作为公司老板他也感受到压力。因此,他对自己与国家的期望,是要更懂得掌握未来,把握机会,遇到问题时能够面对现实,找到自己的一条出路。
和谐地同在一个屋檐下
他也希望看到新加坡人能够发挥邻里精神,邻居之间要互相照顾,不要变得自私,大家不要因为缺乏沟通而变得生疏。
回顾自己小时候住在亚答屋,门前是大水沟,后来全家人搬进一房式组屋,环境变得更干净更卫生。他说:“我现在最有感触的,就是我们生活得很舒服了。我们的组屋越来越漂亮,建得像公寓一样。然而,邻里之间的那种甘榜情,却似乎有所流失。”
陈瑞兴目前住在政府组屋,他希望能够看到邻居之间更加亲密无间,互相关照,这样大家才能更愉快更和谐地住在一个大屋檐下。(赵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