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球行:温哥华唐人街为华人利益百年奋战
中新网温哥华8月7日电(记者 韩胜宝) 温哥华唐人街“华人先侨纪念碑”坐落在Keefer街和哥伦比亚街交汇处,设计颇具中国特色。主体建筑为形如“中”字型石碑,正背面为对联:“加华丰功光昭日月,先贤伟业志壮山河”﹔石碑两旁为太平洋铁路华工和二战华裔军人青铜塑像。
据当地华人介绍,选择参加修筑横加铁路的华裔工人和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华裔军人为华裔先侨塑像,是因为这两个划时代的人物最能代表华裔先侨在加拿大百多奋斗的历史。
温哥华中华会馆理事长、华埠纪念广场委员会主席茹容均表示,华裔先侨在一百多年前飘洋过海来到加国,备受歧视和欺凌,但他们任劳任怨,以德报怨,不仅参与了横加太平洋铁路的修筑,还志愿从军参与二战,与加拿大军人一起并肩作战,华裔先侨对加国的贡献值得我们去纪念。
温哥华洪门会馆“华人历史壁画”,正是温哥华唐人街为华人利益而奋战的百年历史生动呈现。19世纪后半期,淘金潮兴起,华人从中国飘洋过海而来,寻找金山之梦。梳着长辫的华人,来到人地生疏的北美,彼此依靠,在一片乡音中互相取暖,由此形成了唐人街的雏形。
为了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又有更多的华人汇聚于此。占市民人口10%的中国移民所集中的这片地区,凝聚着一股极强的力量,温哥华的唐人街开始兴旺起来。谁知,这条铁路的修建,却也给唐人街带来了百年难忘的苦难,也引发了华人百年不止的奋斗。
据介绍,1881年太平洋铁路开工,共1.7万名华工先后参与,其中3000多人丧生,平均每一公里就倒下一名华人。1885年铁路建成,联邦政府通过新华人移民法,对华人移民征收50加元的人头税。1900年,人头税调高到100元。1903年,国会再次修订移民法,将人头税调高到500元。当时这笔钱等于一个华工2年的工资。1923年又制定了排华法,该法被废除后又经历了半个世纪,直到2006年6月22日,华人地位才获得历史转折。
温哥华唐人街等待这个时刻,竟然花费了一百年的时间。当然,这历史性时刻,不是别人恩赐而来,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加拿大华人通过几代人坚持不懈奋斗换来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裔子弟为了表达对加拿大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认同,主动积极地加入加国军队,在反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中浴血奋战,立下显赫战功。战后,加拿大政府终于在一九四七年废除排华法案,让在太平洋两岸隔离几十年的亲人重新得以团聚。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华人开始掀起要求平反人头税的运动,当时还在世的人头税苦主尚有近万人。在华人社区力量不断壮大的情况下,人头税平反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契机。华人社区依靠自身的实力,开始形成令人难以再轻视的巨大力量。
加拿大祖裔部组织了一趟“平反之旅”,从温哥华唐人街出发,坐上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列车,由西部横穿中部的温尼辟,到达多伦多,然后进京。这趟被中英文媒体称为“平反列车”的行程,正是当年被加拿大政府招募的年轻华工艰苦卓绝,以数千人生命代价参与修建的太平洋铁路的线路。一趟“平反列车”之旅,浓缩了华人在加拿大百年的血泪之路、辛酸之路、奋斗之路。
1998年,加华军事博物馆馆长李悦后在温哥华唐人街的中华文化中心创建了“加拿大华裔军事博物馆”,馆中陈列了大量华裔军人的老照片和文献资料,提醒新一代的加拿大人和华裔,在那场为加拿大的存亡而战的战争中,许多中国人也把他们的鲜血甚至生命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
2003年2月,在温哥华中华会馆百年庆典时,加拿大卑诗省省督坎帕诺罗在致辞中特别提到有华裔的贡献才有卑诗省的今日,华裔的成就不仅值得卑诗省民为之骄傲,也为卑诗省民树立了楷模。温哥华市市长李建堡也指出,华人先侨纪念碑记载了温哥华的历史,如果没有先人建筑横加铁路,就没有今天的卑诗省﹔如果没有战士参与二战,就没有今天的加拿大。因为有华裔移民的贡献,温哥华才有现在这样繁荣的景象。
温哥华孙子研究学者认为,温哥华唐人街是华人在北美奋斗百年历史的活化石,充分彰显了《孙子兵法》“合利而动”的战略思想。“利”在《孙子兵法》中出现有51次之多,孙子十三篇,几乎篇篇讲“利”,可见孙子“利战”思想,在其兵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明的将帅要善于“趋利避害”,因为战争的出发点就是要保全本国民众的利益,孙子明确提出从事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掠乡分众,廓地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