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接班 新西兰基督城一百年中国商铺将歇业(图)
中新网9月17日电 据新西兰天维网编译报道,援引The Press消息,在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之后,一间基督城闻名的中国食杂店即将彻底关门歇业。
这间小店名叫Hop Yick,位于基督城中心城区。该店店主Michael Yeung和Marisa Yeung夫妇说,之所以选择关店结业,一来是受到基督城地震的影响,二来则是他们的儿子并没有兴趣接管这门经营已久的家族生意。
“现在想来,也是时候该做出改变了。我们已经守着这间店很长一段时间了。”Marisa Yeung如是说。他们29岁的儿子是一名电脑技术员,对于接管这间家族小店,他毫无兴趣。“他说,他会说普通话,但是不认识中文,经营这样进口亚洲食品的店铺,对他来说太困难了。而且他对这门生意也没什么兴趣。”
据悉,这间小店是从Michael Yeung的外公George Wong手上传下来的。1927年,George Wong来到新西兰,上世纪50年代,他从另一名华商手中买下了Hop Yick。1984年,George Wong去世,2年后,带着妻子Marisa Yeung一同从香港迁居来新西兰的Michael Yeung接管了这家店。
据Michael Yeung回忆,Hop Yick最早开立于1918年,位于Madras St,早在那时,店里的“经营方向”就已确定——各种中国的调味料、罐头食品、纸灯笼、清洁用品等。
Michael Yeung说,在他记忆里,他的外公是一名“工作狂”,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来打理这间店铺。当时他几乎全年无休,直至离世。
华裔作家、社会历史学家Jim Ng则表示,一个世纪以前,Hop Yick在华人社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间小店的存在,很好的满足了1860年代奥塔哥“淘金热”时首批涌入新西兰的中国移民。
在但尼丁和西海岸的金矿逐渐枯竭后,大约100至150名中国劳工迁居基督城,“当时在基督城生活的中国移民人数很少,并且大多从事着园艺相关的工作,而他们一直维持着中式的餐饮习惯。”
自小在Ashburton长大的Jim Ng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曾经去过位于Madras St 的Hop Yick。当时,在Hop Yick的旁边,就是一栋破旧的老房子,“那栋老房子里住着很多中国人,小时候我曾进去看过,见到了两个人鸦片烟民。他们看起来非常困倦,就直直看着我,我回看了一下他们,然后低下头走了出来。”
Hop Yick的老顾客、今年72岁的Rangi Downes说,早年间,这里还会售卖一款硕大的陶瓷容器,“感觉像是可以装下一个人。”据他回忆,他第一次来到Hop Yick还是1960年代初,当时正在筹备婚礼的他来到这里为他的妻子购买中国传统的婚礼服饰,“那时候,基督城的居民几乎没见过那些玩意儿,那里(Hop Yick)的东西和基督城常见的东西截然不同,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