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盼人月两圆 旅英华人分享“百味”婚恋观(图)(2)
朱征,35岁,北京人,10年前来到英国,现在是英国香源食品公司速冻食品厂厂长。2011年参加《非诚勿扰》英国场,被大家称为“饺子哥”。如今的朱征已经告别单身,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今年的中秋,身为准爸爸的朱征和爱人一起期待着小宝宝的到来。
大陆坊间流行“30岁不婚判刑说”,朱征幽默地说:“照我这情况,在国内够判好几年了。”朱征2004年来到英国,随着事业发展和身份稳定,他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但一个人形单影只地生活,让朱征觉得生活总有那么点儿不完整。英国的华人圈较小,交际圈也有限,当2011年底他得知《非诚勿扰》将在英国举办的时候报了名,希望能通过节目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
当年12月份,朱征回南京录制节目,结束后他回到老家北京。当时一个做餐饮的朋友邀请他参加旅游卫视的一期美食节目,没想到就在那,朱征遇到了他此生真爱。朱征说:“《非常勿扰》没有给我带来爱情,我却因它获得了爱情。”
当时元旦刚过,一大早在节目组嘉宾休息室里朱征碰到一个女孩,素颜却很漂亮。“你好!我是朱征”,“叫我丹丹就行”如此简单的对白,就是他们的初识。
录完节目后编导娜娜带他们去三里屯吃饭,朱征才知道娜娜和丹丹是闺蜜。因为已经离开北京将近10年,城市变化很大,好多地方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吃完饭娜娜还有工作,就把朱征交给了丹丹。
那年冬天很冷,他们裹紧大衣走出三里屯。没走多远,丹丹问:“这是工体,你知道吗?”朱征说:“是踢球的那个吗?”朱征现在还记得那时周围的情景和丹丹捂着嘴笑出好多白色的哈气团的样子。后来丹丹说,从那时起,她就觉得朱征特傻,傻得特可爱。
在英国时间久了,人会变得简单,没那么多心思,对待感情更加单纯、直接,期待和喜欢都写在脸上。可能也正是朱征的这些特质打动了丹丹,之后的几天,丹丹带他去簋街吃麻小,去南锣鼓巷吃奶酪,去后海酒吧喝酒,时间越久好感就倍增。
说起他们在一起的过程,朱征掩不住幸福的讲道:“有一天醒来,我忽然觉她就是我生命中的那个人。于是我手捧玫瑰站在丹丹家门口对她说‘做我女朋友吧,你不答应我就不走了!’门外那么冷,我知道她舍不得我挨冻。去年9月在拉萨求婚时,我走到布达拉宫前,趁她没有注意,拿出戒指单膝跪下喊‘嫁给我吧!不然我就不起来了!’地上那么硬,她肯定舍不得。”
可能和大部分人婚后蜜月不一样,朱征和丹丹开始了将近3个月的婚前旅行,从北京出发到西藏,过境尼泊尔和印度,又飞到东南亚几个国家。一路上遇到很多不同信仰却同样虔诚的人们。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就多拍拍照,走累了就互相靠靠。偶尔也有争吵,但又会很快和好。朱征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渴望爱情。而我们决定在一起,就别问永远有多远,我这一生都不能没有她。”
跟丹丹在一起后,朱征改变了很多,戒烟、吃素,而且一切发生得很自然。每一样改变都让他身边的朋友吃惊,甚至连他自己也惊讶地发现:原来爱情,能让一个男人改变这么多。
婚后的每一天朱征都特别幸福,他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和你爱的人在一起。”现在,他们在努力实现环球旅行的梦想,同时期待新生命的降临。在英国这么久,朱征几乎没有认真过过一个中秋节,甚至曾经刻意回避....。.但是今年,有爱的人在他身边,一切都满足了。他愿将幸福与所有人分享,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南溪,80后,三年前来到英国读书,后来毕业、找工作、再后来留在伦敦,是千千万万“英漂族”中的一员。目前正在寻找爱情中……
3年的独自生活足以把一个在家事事靠父母的乖乖女锻炼成独立的“女汉子”。家务、做饭、搬家、换灯泡、装家具……样样都自己来。南溪说:“时间一长,一个人生活似乎已成习惯,而‘谈恋爱’这件事情也就被搁置下来了。”
自从毕业后,南溪生活中所有与团圆有关的日子,都会跟一个话题挂钩,那就是“结婚”。“爸妈打电话,问得最多的已经从以前的‘钱够不够花’变成了‘有没有男朋友’。到了节日就更是恐怖,简单的一通问候电话,就会被家里七姑八婆亲朋好友甚至是弟弟妹妹齐上阵,不停地提醒我要赶快结束单身生活”。国内的单身男女是“恐归族”,身在海外的南溪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恐电话族”。
有人说,伦敦是一个适合恋爱的城市,弥漫着酒香的泰晤士河南岸、童话气氛笼罩下的大本钟、回旋着古典音乐的咖啡馆、充满历史和故事的古老街道与集市……似乎电影中的浪漫桥段可以在这座城市的任何一处上演。但生活毕竟不是电影,对于那些单身的年轻人来说,在伦敦似乎并不容易找到爱情。在伦敦,中国女生寻找伴侣大概被分为三种,外国人、在英国的中国人和在中国的中国人。但这三种恋爱随便哪一种都要比在国内难上一些,签证问题、文化背景、未来规划等等,都可能成为爱情路上的绊脚石。
南溪也参加过英国的快餐约会活动,但中国女生传统的性格,让她觉得难以跟上外国人的节奏。“他们常常会见面后,只要看对了眼就爱得火热,不考虑家庭状况、未来如何。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爱情观太保守,总觉得他们爱得热情但是很随便。”
每到节日,英国的华人圈子里的各种相亲交友节目也不少。南溪也曾去过一两个,但很难有收获。“这边的活动由于规模都较小,主办方会临时随便找人来充数,这样忽视了参与人的背景,活动最后感觉就只是走流程。即使在活动中有互留电话的,最后也多是不了了之。要找到真正适合的,太难了。”南溪说。
眼看着周围的同龄人纷纷结婚生子,南溪远在中国的父母却连帮忙相亲的能力都没有,只能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催。采访间隙,南溪的妈妈正好打电话过来,与记者聊了起来。她说:“她就这么一个人在外面飘着,我们操心啊。只要有个家,不管在哪儿也好有个人帮衬,我们也安心。我跟她爸常想,要是当时不让她出国,现在肯定早就成家立业了。现在她离得那么远,我们除了干着急,什么也干不了。”
听着父母的抱怨,南溪也只能无奈地表示:“我也不是不急啊!特别是今年,连着四五个国内高中大学的同学都有了宝宝,有一天突然发现微信满屏幕的刷屏全部都在晒孩子,当时真的感触很大,觉得自己是不是动作太慢了。可婚姻也不是急了就能有结果的,我当然也希望有合适的人出现,对于相亲和介绍,我都可以接受,但不会为了结束单身而仓促选择。”
中秋临近,伦敦中国城悬挂的红灯笼映红了整条街。南溪说:“虽然是中国的节日,但是与那些外国游客相比,作为中国人的我似乎更像是局外人,团圆美满都暂时与我无关。但是,我还是相信爱情,也许只是需要我勇敢一点主动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