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徐乐平:欧洲“小企业”难适中国“大引资”
中新网9月27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讲句老实话,我们欧洲来的华商,和东南亚那些大财团相比,还是有点距离的。”法国青田同乡会原会长徐乐平在参加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期间接受了记者专访。
谈及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情况,徐乐平认为,最终在此期间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并签约的法国华商数量非常有限。
徐乐平分析,欧洲华商主要是一些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而东南亚的一些财团则是从事高科技、环保产业等的大企业,“他们一投资就是50个亿、100个亿,都是跨国的大项目”,他认为,两者财力悬殊。
华商手里有钱但不知该投向哪
“我们欧洲来的(华商),都是以贸易为主,鞋业、箱包、衣服等,像(东南亚财团)这么大的公司,欧洲根本就没有”,但徐乐平也承认,引进大项目确实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这对于欧洲华商来说就有了距离,“小的很难入手,大的没有这个能力”。
他也曾向一些负责招商引资的地方官员反映,相较于那些大项目,像欧洲、南美这些以采买、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同样需要投资中国的机会。
他认为,“机遇”对于欧洲华商而言,“虽然是有,但入手很难”,还需要观望一段时间,现在到中国投资的华商“很多,但真正赚到钱的人,很少”。
据他介绍,欧洲华商原先投资中国比较多的是开设工厂和房地产,但他认为,房地产如今的投资时机已经结束。他透露,在他身边就有不少华商,手里“有资金,但不是大资金”,由于中国国内投资环境的局限,“钱不知道该往哪里弄,没有目标”。
“中国制造”在欧洲“绝对有市场”
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徐乐平本身是浙江青田人,他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欧洲的华商,特别是浙商,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贸易发展很快,事实上,现在整个欧洲来看,从事小商品经营的企业80%以上都是中国货。而且,相比于当地生产产品的高昂价格,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欧洲人更青睐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中国的商品在欧洲绝对有市场”。
而对于如今很多华商提出,因为中国生产成本上涨,逐步把工厂等转设到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地区,徐乐平认为,这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趋势,但现阶段而言,华商还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这种转变,语言障碍、投资环境、产品质量等各方面都需要纳入风险考虑。
本届华商大会为期两天,9月25日至26日在四川成都举行,大会主题是“中国发展,华商机遇”。根据主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本次大会有10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代表报名,其中超过100人的团组有3个。而根据参会嘉宾名录,记者发现,法国此次有169位华商代表在列。(萧也喜)
专题: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