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英新一代中餐厨师王晓馗:“英漂族”的苦乐人生

2013年11月15日 11: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英新一代中餐厨师王晓馗:“英漂族”的苦乐人生
王晓馗带领的厨师团队制作出一桌美味佳肴(图片由王晓馗本人提供)

  中新网11月15日电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和早期在英国经营中餐馆的香港移民不同,王晓馗代表着来自大陆的新一代中餐厨师,他们受过专业厨师培训,通过正规渠道来到英国。但他们的劣势也很明显,英语不够灵光,对当地中餐“水土不服”。来英国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甚至“功成名就”。即便这样,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们还是怀着一颗忐忑的心,选择到异国他乡独自打拼,成为举家移民的“探路者”。他们称自己是“英漂族”,在英国社会四处漂泊,挣扎求生存,不知何处是尽头。他们的结局也不尽相同,一些人中途放弃打道回府,而另一些人历经磨难与家人团聚,演绎着属于大厨们的“苦乐人生”。

  “人家是‘北漂’,我们是‘英漂’。我到英国来,一直在搬家,一直在飘。每次搬家,我都会想,什么时候能不搬家?很多时候你想定下来,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做我们这行需要四处跑,即使是做到厨师长也一样。”

  在伦敦南部的Croydon(克罗伊登),有一家伦敦地区最大的餐厅叫Cosmo。周末中午十二点,餐厅大门一打开,早已排队等候在门外的顾客们便鱼贯而入。展台上各国美味已经等候在此,热腾腾的烧卖在蒸笼里“扑扑”地冒着热气,日式摆盘里的寿司精致而整齐,五彩缤纷的甜点一字排开地码放在玻璃柜里……顾客们端着盘子来到琳琅满目的展台前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而在后面的厨房里,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状态,大厨们或在砧板上快刀切菜,或在油锅前翻炒着菜肴,新出锅的菜被装在盆一般大小的不锈钢容器里,不断往外面的展台上送。

  厨房里的厨师们都归一个人在管,他就是来自江苏苏州的王晓馗。在他的手下,有35位厨师,分别来自中国、泰国、印度、保加利亚和希腊等国,当然还有英国本地人。

  “我们每周要接待8000位客人,每周要消耗200箱鸡肉,光是大米,每天就要用掉2袋。”王晓馗戴着20厘米的厨师高帽,脖子上系着黑白格子围领,腰上系着白围裙,这是厨师长(Head Chef)才有的装束。

  在厨房靠近门口的地方,有一个稍稍远离油烟的“格子间”,地方小得只能容纳下一张办公桌,这是王晓馗的办公室。“厨房里只有我有办公室。”王晓馗自豪地说,“我每天都在这里处理各种文件,有汇报给总公司的,也有联系供货商的。”在办公桌一边的书柜上,堆放着红红绿绿的文件夹和书籍。我一眼就瞄到了两本学英文的书,一本《餐饮厨房英语》,一本《常用英语会话2000句》。“刚来的时候,我真是一句英语都不会说,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有不会说的词,还得翻书,现学现卖。现在我还保持这一个习惯,遇到不会的单词把它记下来,多看几遍。”35岁的王晓馗笑着说,黝黑光滑的脸上,没有一道折痕,这和他的年龄很相符。

  在英国当“民工”

  2008年,王晓馗提着一个箱子,离开女儿和妻子,带着对英国的美好向往,一个人来到了伦敦。“一个师兄在Northampton(北安普顿)开店,机缘巧合我就来帮他。”出了希斯罗机场,王晓馗对英国的印象就被打破了,“我的师兄载着我往M4公路上一开,我一看,哎呀,英国怎么和农村一样呢!”

  来到朋友的外卖店,王晓馗做起了主厨,开始了像“民工”一样的生活。厨房不过五六米见方,夏天的时候,整个厨房就像一个大火炉,“在里面呆上半小时,身上的衣服湿得能拧出水来。”中餐馆的工作强度是巨大的,炒菜的时候,王晓馗一手抓着锅,一手抓着勺。为了不影响炒菜进度,一有汗冒出来,王晓馗就抡起手臂,用扎在上面的毛巾一擦。“有一次厨房停电,风扇全都停了,又正好是周末,生意很忙,不可能不给客人供应食物,我们只能点着蜡烛烧菜。那天烧完菜,我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刚开始来英国的三个月,王晓馗备受折磨。

  “我的英语差得一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随身带着一个快易通,买什么都要查。”王晓馗还闹了一个笑话,到超市想买一瓶洗发水,他先查了一下英语单词,看得差不多就买了。王晓馗用这瓶

  “洗发水”洗了一周,都没洗出泡沫,他很郁闷,结果找别人一问,人家告诉他:“你买的的是护发素。”

  王晓馗住的是餐馆提供的员工宿舍,睡的是学生式的上下铺,王晓馗睡在下铺。他每天要工作十个小时,一回到宿舍,倒头就睡。中餐馆里的员工,人员流动性很大,睡在上铺的人经常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王晓馗一直是“铁打的营盘”。

  语言不通加上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王晓馗对家人日益思念。“一开始,每天都会给家里打电话,后来越打越想家,所以干脆一周才打一次。后来我甚至要求每天加班,因为一忙起来了也没时间想家。再说,休息也没什么事做,还不如加班。”

  在师兄的餐馆干了一年多,王晓馗就不能续签工作签证了,他不愿黑着,2009年6月,在英国连锁餐厅Cosmo的Cardiff

  (卡迪夫)分店找了份厨师的工作。由于公司经常内部调动,王晓馗需要在几个分店来回走动。

  从卡迪夫(Cardiff)到布里斯托(Bristol),又从史云顿(Swindon)到Croydon,来英国五年多,王晓馗辗转了五个城市。“在英国工作不像在中国,你工作在一个城市,生活圈基本在一个城市,但是在这里生活,生活圈可能是英国三岛。人家是‘北漂’,我们是‘英漂’。我到英国来,一直在搬家,一直在飘。每次搬家,我都会想,什么时候能不搬家?很多时候你想定下来,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做我们这行需要四处跑,即使是做到厨师长也一样。”

  2012年10月,王晓馗转了一圈,又回到最初开始工作的Cosmo Cardiff分店,他的职位也从一般的大厨升为了主厨。“原来和我一道工作的‘战友’基本原班保留了下来,能重新在一起工作,大家都还是很开心的。”对于职位高低,王晓馗已经看得很淡了:“职位对我来说并不太重要,自己内心的感受才是第一位的,有好的心态才能对待一些事情。可能今天我是主厨,明天我就不是了,但有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工作波动,有落差,但是我现在学会看开了,感悟的东西会多一些。以前我是‘民工’,现在只是变成了‘高级民工’而已。”

  不会炒饭的“大厨”

  来英国之前,王晓馗一度认为在英国做中餐很简单,“我在中国做了十几年的中餐,觉得英国这些餐不会难倒我。”但王晓馗来了才发现,根本不是他想的这样。“这里的中餐以炒饭、炒面为主,还有在中国都不屑一顾的咕咾鸡。”简单的菜式重复化、大量化,对技术的要求很低,但对体力的要求很高,一些在王晓馗看来很低级幼稚的东西还真难住了他。“刚来第二周,我就开始做炒饭,在国内,一个大厨怎么可能会炒饭呢?这是自己在家里才做的。”

  没来英国前,王晓馗24岁就成为了苏州交通大酒店的总厨师长,到了26岁,又成为餐饮部经理。当总厨师长的时候,王晓馗拿手菜是佛门东坡肉、鸡头米炒虾仁、孔雀鸭掌这些淮扬菜,他有时还会为朋友小试身手,做一些法国菜。2003年,台湾的一本美食杂志《美食天下》专门来采访他,作者是一个叫孟德威 法国人,他把王晓馗称为“中国大陆新一代厨师”。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国内“大名鼎鼎”的大厨,在英国,却因为炒不好饭被打杂工笑话:“中国来了一个大厨,连饭和面都不会炒。”当时王晓馗就想回嘴:“你知道吗?在中国,根本没有大厨会炒这个东西。”但他没有这么做,只能默默地把话吞回肚子里。

  生理心理的双重压力并没有让王晓馗打退堂鼓,不能为父母尽孝才是他心头最大忧虑。“我父母年龄比较大了,我又是家中的独子,他们都是希望我回去照顾他们。”有一次,王晓馗听说父亲身体不好,住院了,心急如焚,甚至有冲动买张机票,第二天就飞回去。“我的家人还是劝我不要回去,他们说回去归回去,但是自己的事业有了发展再回去,我才没有这么做。后来我思来想去,决定未来十年以英国为重心发展自己的事业,留下来,拼搏一下。”

  在最困难的时候,王晓馗习惯听一些“励志歌曲”,为自己鼓劲。他最爱听的一首歌是刘欢的《从头再来》,一直到现在,他的手机里还存着这首歌。歌里唱道:“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这首歌就像一剂精神良药,王晓馗安慰自己:“过去的就过去了,既然来了,就坚持下去。”听完歌,王晓馗就振作精神,继续拼搏。

  不想再缺席女儿的童年

  因为工作调动王晓馗经常搬家,每次搬家他都要扔掉一些东西,“就像战场上逃难一样,要轻装上阵。但有一些东西,我是绝对不会扔掉的。”王晓馗说的就是孩子的照片和太太互相写的贺卡,他存了整整一个文件袋。

  五年前,王晓馗来英国时,大女儿才四岁。“我在她生命里,有四五年是缺失的,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我不想再错过她的童年,不想今后再有遗憾。”王晓馗叹了口气,“小孩的童年就这么匆匆而过,只有最多十多年会和你在一起,但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当她成年之后,你想要和她在一起,她都不一定愿意和你在一起。所以我一定要弥补上这些缺失的时间,无论压力再大,都要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今年夏天,王晓馗把一直和他们分隔两地的大女儿从国内接到了英国,加上去年在英国出生的小女儿,王晓馗一家四口终于团圆。由于太太需要照顾两个女儿不能上班,养家糊口的重担就落在了王晓馗一个人的肩上。

  回想两年前,王晓馗的太太突然怀孕,这让他有些犹豫,刚刚稍微稳定一点的生活可能又起波澜。“一是怕在国内读书的大女儿有想法,二是多一个孩子负担会更重。”思前想后,王晓馗决定还是把孩子生下来。2012年,为了照顾太太,王晓馗特地休了四周的产假,这是他来英国后第一次休这么长的假。8月,小女儿在布里斯托顺利降生。随着她的出生,王晓馗在英国渐渐有了家的感觉,也渐渐觉得内心充实了。

  现在的王晓馗,白天要在餐厅里工作近10个小时,晚上,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已经将近半夜十二点。“我一回到家,一看到两个孩子,就觉得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觉得一切都是值得,什么职位的高低、薪水多少都无所谓了。”

  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五味杂陈,王晓馗看透了很多事情,也想清楚了很多事情。“有些人来英国就是为了拿一个身份回去,但是我有时候就在想,即使拿了绿卡又能怎么样呢?就一定能飞黄腾达了吗?后来我想清楚了,身份其实就是一个标签,关键是自己的内在,你过得快不快乐。就像一个苹果,原来是苹果,即使贴了一个英国的标签,最终还是一个苹果,不会变成一块金石头,本质的你还没变。” (林卉卉)

【编辑:南若然】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