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人在韩国:现实远不如韩剧那样浪漫(图)

2014年01月11日 09:1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华人在韩国:现实远不如韩剧那样浪漫(图)
    75岁的鞠柏岭在首尔闹市坚守着一间15平方米大小的中文书店。(《南方日报》)

  26岁的马捷(化名)已经在韩国学习生活了7年,即将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他思考了许久,还是想回中国找工作,“因为(韩国)不太好混”。

  不仅大部分在韩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有着与马捷类似的想法,韩国社会中许多“新华人”也面临着类似的奋斗困境。

  他们最初或许因“粉韩”而来,但“实战”多年也慢慢体味到:现实远不如流行韩剧那样浪漫。

  在这个与我们“鸡犬相闻”的邻国里,常住外国人已经突破150万人,其中中国人占了一半以上。中韩文化的交融碰撞,令置身其中的中国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不管是已经衍生到第四代的老华侨,还是踏着经贸热的节拍而来的投资者,都有一个“共识”:简简单单的“思密达”三个字,比起中国网络上的“流行用法”,在中韩民间交往中更像一把密匙:不了解它背后的韩国文化,总有种距离难以逾越。

  回首

  早期华人在韩国生活艰辛,往往就靠菜刀、剪刀或剃刀谋生,俗称“三把刀”闯天下。

  在首尔最繁华的明洞商业区,随便打听“东宝城”,不管是韩国人还是华人,都能给指出精准的坐标。一来这个标志着首尔最顶级中餐料理的餐馆太有名气,二来她就落座在繁华闹市的最中心,四面八方的人抬起头来就能看到它。

  “世界变了,过去华人做生意都不敢说中文,现在中华料理却越来越有市场。”东宝城老板李忠宪已经是在韩国的第三代华人,仍然一口山东乡音,经营餐馆20多年,“最大感触就是中国强大了,谁都敬重她。”

  80多年前,李忠宪的爷爷从山东漂洋过海来到仁川港谋生。“那时我父亲才7岁,家里就在街边摆了个地摊,卖一些自己扎的布鞋等手工艺品”。

  据了解,最早在韩居住的华人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早期华人在韩国生活艰辛,往往就靠菜刀、剪刀或剃刀谋生,俗称“三把刀”闯天下。“各个镇摆集市,华人就会去赶集,摆地摊给人做衣服、剪头发,或者卖蒜头、辣椒等土特产品”。

  “那时韩国人不太会做生意,看到中国人货真价实生意好,就不断出政策限制华人的扎根、发展。”李忠宪说。“不过,这10多年来韩国政府对华侨和中国的政策不断地发生着积极改变。”在仁川唐人街上,一位60多岁的老华侨告诉记者,不少华侨也与这位老先生有同感。

  “小时候上学放学都不敢一个人走,怕被韩国同学打骂,他们觉得中国落后,看不起中国人。”李忠宪感叹,中韩建交以后,特别是中国的日益昌盛,韩国政府对华侨的各种政策也放松了,许多中国产品能走进韩国市场,受到热烈追捧。

  目前在韩华商除了深耕饮食业,还在旅游、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等领域有较深的涉足,“有的甚至已是业内NO.1”。比如,李忠宪的东宝城中华料理店有100多名员工,其中专门从中国请了15名厨师,其出品的中国菜近乎于当地的行业标杆,年营业额以千万美元计。

  碰撞

  因为相互的了解还比较表面,中国与韩国有种“熟悉而陌生的邻居”的感觉。

  中韩建交不止影响着在韩国的老华侨,还令越来越多的“新华侨”走进韩国社会。

  “新华侨”一般是指1992年中韩建交后在韩国生活的中国人。据韩国法务部出入境外国人政策本部资料显示,居住在韩国的中国人在韩中建交之前仅有195人(包括朝鲜族在内的中国国籍外国人登记者),但到2013年6月,居住在韩国的外国人中,中国人已占约49.9%,接近75万人。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北京百路桥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明舟经常来往于中韩两国之间,在他看来,尽管中韩同处东亚文化圈,同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但在国际化和开放化时代出生的“新华侨”,在融入韩国社会时,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

  据韩国女性家庭部《2012年全国新移民家庭实态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韩国国内的结婚移民者和入籍者达28万多人,其中,中国人占了一半以上(56.3%),当中又有44.2%的中国人表示曾受过歧视。“没有到过中国或者对中国没有更多了解的上一代韩国人,仍然认为中国贫穷而落后,因此对中国人、中国媳妇大多没有好感。”八年前从延边来到首尔做包子的赵桂华师傅说。

  记者走访发现,多数“新华侨”对韩国的生活仍然感到不适应,普遍的感受有3点:中韩仍有文化差异、语言不通、韩国人对中国人仍保持一定距离。

  “这样的距离主要因为‘不了解’。”马捷在山东中学毕业后就来到了韩国历史最悠久的延世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七年中,他认为中国与韩国有种“熟悉而陌生的邻居”的感觉,“虽然做了许久的邻居,但韩国人与中国人相互间的了解还比较表面,在这里奋斗的华人很难有归属感”。

  据了解,相比早期许多中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韩国找工作,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回国发展。韩国《中央日报》的报道指出,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数在2010年达到顶峰后开始处于下降趋势,出现“跳过韩国(Korea passing)”的现象。

  交融

  现在越来越多的韩国女性会说,“中国女性可以外出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中国男人可以承担家务,韩国男人为什么不能”?

  “虽然上一代韩国人对中国仍然保持距离,但了解过或接触过中国的韩国中青年人,大多对中国抱有好感。”马捷虽然感到在韩国奋斗有压力,但也坦承,,随着中韩交流更加广泛地开展,两国人民的互信不断增强,两国之间的情谊已变得更为融洽。

  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孙倩则认为,如果能够更多地了解韩国,懂得韩国人“尊老重孝”和“注重学习”这两个突出的特色,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融入当地人的工作生活圈子。“在一些国学课上,韩国老师会很焦急地对韩国学生说‘你们再不了解中国,就会后悔莫及了’,比我们中国人还紧张。”孙倩说,对中国有了解的韩国人会直观地认为“这个邻居富强了,有助东北亚地区稳定,韩国能有更好发展”。

  随着新老华侨、在韩生活的中国人不断地融入韩国社会,当代中国的思潮和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韩国人。“就像‘男主外、女主内’曾经是韩国传统的家庭格局,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韩国女性愿意走出家门开创自己的事业。”孙倩说,“她们会说,‘中国的女性可以外出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中国的男人可以承担家务,韩国男人为什么不能?’”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SNS社交网络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中韩两国民众都非常注重利用网络向对方推介本国。

  据了解,目前在韩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大约有5.5万人。他们的个人博客或是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逐渐成为了华语地区年轻人获得韩国旅游信息的一扇窗口。“希望我们对韩国生活的经验、感触乃至价值观判断等,能给大家呈现一个较为真实的韩国”,马捷在“奋斗在韩国”门户网站上十分活跃,他说,“这比笼统的宏观介绍更有实际意义”。

  “新华侨”积极融入韩国社会也给在韩国土生土长的第三、第四代华侨带来启发。据悉,经过多年争取,2006年韩国举行的市长和地方政府首长选举中,所有在韩国合法居住3年以上的外国人首次获得了投票权。在这些有投票权的外国人中,99%的人都是在韩华侨。

  “这是一个重要信号,我们必须在政治上有追求,华人社会的声音才能得到重视。”李忠宪略带遗憾地说,首尔有资格的华人投票率不到8%,“希望明年首尔市地方政府换届时,这个投票率能达到35%”。

  此外,华侨学校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韩国各地共有全日制华侨中学4所、小学26所、幼儿园两所,学生总数3000多人。在首尔、仁川等地的华侨学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报读。

  “韩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比现在更加国际化、全球化。如今中国市场广阔,中韩之间的机会很多。”李雯(化名)一年前从中国沈阳嫁到韩国首尔,每周三次去延世大学学习韩语,还在华社做义工。“韩国人和韩国文化不是煽情的‘韩剧’,也不是简单的‘思密达’,可学、可交流的东西很多”。

  坚守:75岁老华侨为“汉城华侨”写史

  在首尔最热闹的明洞地铁站上方,有一家面积约15平方米的书店,这家卖中文书的老字号注册名为“大汉文化艺术公司”。

  如今的店主是韩国华侨历史研究会顾问鞠柏岭,今年已经75岁,属于韩国第二代华侨。除了侨社外,许多研究中国问题、华侨历史的韩国学者也恭称他为“鞠老先生”或者“鞠总”。

  鞠柏岭1960年就在KBS(韩国广播公司,韩国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广播电视台)创办中文节目,“每天都有30分钟节目,包括新闻、时事分析、经济、文化和艺术信息等”,他说,刚开始没有多少韩国人懂汉语,所以他几乎是“一脚踢”,常年无休,直到中韩建交以后才陆续有韩国年轻人学习汉语,节目组的人手才慢慢多起来。

  尽管是做“汉宣”工作的,但鞠柏岭年轻时对中国的认识也不深。他第一次回国是1988年,“那时感觉还很落后,即使在北京大饭店门口也只有两辆出租车在等客”。

  “不了解中国的韩国人还是挺多,不了解就容易有误解,有误解有时就会看得轻。”正因这样的触动,鞠柏岭1988年接办了“大汉文化艺术公司”。这间小小的书店如今存书上万册,主要是文史哲类中文图书,也有中国高校的学术期刊定期摆卖。常年帮衬书店的基本上是韩国学者,首尔、临川、大邱等地市的华侨学校也从这里购买教材参考用书。

  每天一大早,75岁的鞠柏岭把小孙子送到书店边上的华侨小学后,就开门营业,直到晚上近9时。“没人的时候,就清清静静坐下来,写点东西。”鞠柏岭说,如今不管新移民也好,第四、第五代华侨也罢,很多家庭的小孩在身份上存在认同迷惑,“不知古,不论今”,所以他想在有生之年写一本《汉城华侨志》。

  链接:济州岛楼市引来众多中国投资客

  与中韩贸易往来的欣欣向荣不同,中国在韩投资的发展一直不愠不火。今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对韩投资下降16.2%,约为1.5亿美元,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观光、休闲及服务业。

  对此,涉足中韩贸易的韩国寿光会原会长唐光裕认为,韩国独有的地域文化导致其对本土企业和产品的保护意识极强,对中国企业和产品信任度不高。

  其次,中韩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导致了中国企业在韩投资相对较少。“过去,中国‘低成本、出口型、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结构使中国企业更愿意在海外寻找较低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地区,所以产业结构和技术相对先进的韩国并不在中国企业的首选范围。”韩中地域经济协会会长李相基说,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国企业也会逐渐将投资目光集中到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韩国相关方面的优势也会显露。“比如创意产业、IT、医疗服务业等,韩国和中国存在巨大互补空间。”

  此外,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者,韩国不仅推出了包括税收减免在内的众多优惠措施,开放投资移民也日渐成为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济州岛最为突出。

  据了解,自2010年2月起,韩国推出“凡在济州岛投资购房50万美元,投资人及其直系亲属就可以获得韩国永久居住权”的买房移民政策。

  结果,越来越多中国人抱着投资或移民的目的去济州岛买房。当地地产中介表示,在济州岛购房的人近80%来自中国。业内人士提醒,在考虑韩国政策有可能变动之外,投资者还须警惕在尚不清楚国外投资环境和交易规则情况下的风险。(谢苗枫 魏香镜)

【编辑:南若然】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