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华人微信七宗“最”:父母围观朋友圈最不自在(2)
微信之最反感——虚假信息,强迫转发和广告
相较一些重复无营养的帖子,让许多华人最为反感的则是虚假、强迫转发和广告的信息。
在调查中,不少人表示最反感3大内容,首推虚假信息和标题党,一些谣言披上“科学”或者“常识”的外衣,便被大肆转发。
其次是各种转发求平安或好运、各种佛经祈文符咒灵童的帖子,如果不转发自己和家人就会有不好结果云云。
最后是朋友把“朋友圈”当做营销圈、广告圈,不断发布自己的产品和广告,比如代购之类的。
不少华人表示,这些让人反感的信息来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微信主人喜欢刷屏,看着满满屏幕都是代购、求转发的信息,而一些自己想看的朋友的信息都被淹没了,这无疑让许多人反感和生气。
也有人表示,手机在自己手上,碰到喜爱发此类信息的朋友,果断拉黑没商量。
微信圈之最困惑——身份模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同时担任着不同社会角色,所处立场、说的话、做的事也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是当只有一个手机、一个微信号、一个“朋友圈”的时候,多种社会属性在“朋友圈”狭路相逢时,“你”的身份是什么?
华人付小姐刚来悉尼时在一家公司担任会计,微信上都是国内旧时朋友,因此在“朋友圈”发的内容也都是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后来付小姐自己成立的公司,也多了不少华人客户,为了方便联系和扩大业务,也在微信上加了许多客户。
虽然,在群聊功能上的确非常方便,但另外的问题出现了,如今“朋友圈”发的内容,到底是应该随意私人呢,还是应该专业呢?
旧时的朋友对她的业务不感兴趣,谈得太多难免觉得她“装”;客户对她的私人生活的碎碎念同样不感兴趣,而且破坏了她的专业形象。
如此一来,付小姐在更新每一条信息的时候,都要思前想后。一味转发看似安全,但是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觉,也很容易被打上“无趣的搬运工”的标签,继而被屏蔽和抛弃。
一些华人表示,他们通常会发布一些和个人工作、友情、爱情、生活无关的内容,同时会在这些内容之上再加一两句原创的评论。这样,既有存在感也不越任何线,是很安全的方式。
微信之最不自在——父母围观“朋友圈”
有华人反映,今年的微信似乎越来越老年化,因为越来越多的老人都开始玩微信。因为两地相隔的原因,不少老人都希望与孩子在微信上加为好友,互相关注“朋友圈”。
这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来说,在微信上和父母打照面,既欢喜也尴尬,有人感到温暖有人感觉不爽。有的人将父母加为好友,并对父母开放“朋友圈”;有的人将父母加为好友,可以互动聊天,但在“朋友圈”将父母拉黑。
相较于一些拖家带口的华人愿意在“朋友圈”里和国内父母分享生活点滴和儿孙辈的近况。一些年轻华人或者留学生,并不愿意向父母开放自己的“朋友圈”,可以和父母频繁在微信上聊天,但是在“朋友圈”里屏蔽父母。
一位留学生表示,“如果父母围观,会感觉难以畅所欲言,留学就是一场辛酸史,经常会吐吐槽抒发情绪什么的,给父母看到多不好。空间导致了彼此信息的不对等,我想让父母看到的信息是已经被我过滤过的信息。”
微信之最担心——隐私泄露
不少接受采访的人表示,使用微信最担心的是隐私安全。
在线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6.7%的读者从没听说周围或者亲友,因为约见微信网友时利益受到侵害的事情。
虽然有国内报章杂志报道称,微信中的一些功能使用比如“摇一摇”,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成寻找一夜情和卖淫嫖娼的工具。然而,受调查的读者中鲜有人使用“摇一摇”,高达76.5%的读者表示,聊天的对象仅限于亲友和认识的人。
华人胡小姐表示,微信“朋友圈”经常会出现一些测试的帖子,比如输入信息测前世今生,输入出生日期算命什么的。虽然她并不相信,但是出于好奇还是会一步步跟着测。
后来从新闻上看到,有的测试名义上是玩游戏,实际上很可能是在盗取个人信息,这让她感觉非常后怕。
还有一位网友反映,今年8月听当地的电台,有听众投诉微信账号被盗,盗用者随后发信息编造虚假故事,说这位听众遭遇不测,急需金钱支持,结果“朋友圈”内上当者众多,损失了钱财。这也应引起大家注意。